4月22日,夜雨过后,芦山的清晨,天亮得稍晚些。
大街上,未尽的夜色中,人们行色匆匆,车辆来去匆匆,救援者、志愿者,已经忙碌起来。
地动山摇过后,芦山当地人,内心究竟怎样?
这座山间小城,隔江分成两块。新城里,居民小区还不多。了解本地人,得去老城区。结束对医疗救援的采访,享用完免费泡面,记者走向老城芦阳镇。
江桥上,拍摄间,一位“小红帽”递上了一纸“小广告”:地震灾后临时住所的卫生小常识。
原来“小红帽”是位志愿者,爱笑的小姑娘。
“留给灾民吧。”
“你也住帐篷吧,用得上。”
“谢啦。请问,老城区是往前走吗?”
“是呀,我就是芦山人!”
呵,今天运气真不错!
“芦山哪里的?叫啥呢?遭地震了吗?”
“飞仙关镇,李俊皓,房子不要紧。”
“那么多余震,还到处跑着,不怕吗?”
“不怕呀,要勇敢。你们不也来了吗,那么多人!”
说话间,身后咣当一声,一个推自行车的人,不小心把后座两箱矿泉水掉在地上。
小姑娘飞快跑去,帮人搬起矿泉水,脸上始终带着笑。
继续前行,路过一个水果摊,摊主是位圆脸大嫂。
“桔子咋卖?”
“便宜,4块!”
“生意好不?”
“可好了。都是地震前的货,本来想送给救援部队的,人家硬是要给钱。后来我们一想,给就给吧。地震过了,还要讨生活,咱不能啥子都靠政府。是吧,哈哈。”圆脸大嫂是个爽直人,笑起来,有着和小红帽不一样的大嗓门。
我请她挑一大袋桔子,一算钱34元,“给30吧!”
我掏出100元,说,别找了,是个心意。“那不行,咱得靠自己,大家已经帮了我们好多!”她笑着把找零硬塞进袋子。
老城有个菜市场,据说是芦山县城规模最大的。菜摊上的蔬菜,也都是地震前摆上没卖完的。
“遭了灾,居民做饭不方便,吃住都有政府管。东西扔了可惜,都半卖半送给救灾的人了,不收钱不肯。”一位杨姓大姐,不愿留下名字。
“安置点还好住吗?”
“我们家没住,天也不冷,菜场里搭个棚棚也能住,免费帐篷要留给更需要的人。”杨姐不是很爱笑,就是笑起来也是淡淡的,一如她说话的语气。
返途中,芦阳小学的临街大门边,我看到了这样三行字:四川不倒,雅安不哭,芦山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