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钟南山:H7N9禽流感人传人可能性依然存在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4-15 16:10:36

  钟南山:人传人可能性依然存在

  “没接触过家禽为什么发病”还是一个谜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接受《面对面》节目采访时表示,根据现在的事实,没有发现有人传染人,不等于不可能人传染人。在候鸟不断向北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再发生基因的重配,出现新的病毒。“没接触过家禽为什么发病”还是一个谜。

  高死亡率只存在于重症病例

  目前,人感染H7N9禽流感已经确诊60例患者,死亡13人,有人由此算出,H7N9禽流感的死亡率超过20%。这个吓人的数字让公众不寒而栗。对此,钟南山说,“这根本就不能说是死亡率高,只能说在重病的患者中死亡率高。”

  钟南山表示,对于H7N9禽流感,目前还没有很有效的药物。现在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临床医生要很敏锐地观察患者病情,一旦有变化马上送进监护室进行早期抢救,每一小时都很关键;另外,疫情的发展促进卫生部门更加积极地寻找药物,目前已经找到多病毒抗原的多功能综合抗体。“我们在深圳曾跟深圳东湖医院合作,用打康复病人血浆的方法救活了一个H5N1的多抗体衰竭病人,打了两次,病人恢复了。对H1N1也是这样,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分析。但康复病人的血浆没有这么多来源,根据这个经验,就要寻找一个多功能的综合抗体,这个是可行的。”钟南山说。

  为什么会“鸟传人”很难解释

  而病毒从鸟传鸟发展到鸟传人,这个很难解释原因。钟南山推断,这可能跟气候、动物的交往关系密切有关。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能够真正解释为什么H7N9会演变成人的传染性,因为鸡瘟已经是几千年之前的事。

  中科院微生物所的研究结果显示,H7N9病毒是由野鸟中的禽流感病毒和家禽中的禽流感病毒进行的一次基因重配。有了这种解释,人们担心,现在是一个候鸟往北迁徙的季节,江浙沪皖已经出现和鸡群的基因重配,那么,在候鸟不断向北的过程中是否会再发生基因的重配,出现新的病毒?对此,钟南山回应,有这个可能。因为基因的序列分析,特别是通过8个基因片段的分析,有可能是野鸟在巡回过程中与当地家禽出现基因重配。

  在已经发现的60个病例中,有很多人跟禽没有任何接触,可他们也发病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钟南山说,这也是科技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一般规律来说,直接接触禽类或其排泄物会增加感染性,未接触禽类的人为什么发病,目前还是一个谜,无法解释。“最重要的还是一定有个传染源,现在还不是很清楚,不见得是鸡,也可能是水禽、候鸟、鸽子。”钟南山说。

  人传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钟南山认为,根据现在已有的事实,还没有发现H7N9病毒会人传人,但这并不等于证实了它不可能人传人,目前,这个病毒还在变化,因此,人传人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就像当年的SARS,虽然早期传染性不强,但后来也增强了。所以现在还不能预测H7N9不可能人传人,只能紧密跟踪观察。

  不赞成大量使用板蓝根预防

  自从江苏省公布了H7N9禽流感的中医药预防处方,板蓝根就成了这几天最热销的药物,一些城市的药店板蓝根已经脱销。而板蓝根究竟能否起到预防H7N9禽流感的作用?钟南山说,他从SARS之后开始做相关研究,目前已有6年时间,确实发现板蓝根中有一些成分对H3和H7有效,但含量甚微。现在,也希望能通过找到中医药中更有效的预防成分,但用板蓝根预防还是要注意。因为板蓝根用多了还是会有些毒性,板蓝根中所含的靛红玉的有些成分会对造血系统、胃肠系统造成损害,所以,他并不赞成大量使用板蓝根来预防H7N9禽流感。

  “还是要提醒一条,所有的老百姓、医务工作者等都要警惕,一旦发现一个家庭、学校有聚集性的发生流感样症状一定要报告,聚集性是人传人的重要信号,公众对于这种现场非常警惕的话,就可以把疾病控制在早期状态。”钟南山强调。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记者 代丽丽 编辑: 陈苹苹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