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入股中粮期货保险系超级航母试水期货业欲崛起第四极期货品种创新不断引发行业洗牌:股指期货催生中国期货业实现裂变,一大批券商系期货公司脱颖而出。以中证期货、广发期货、国泰君安、银河期货和华泰长城期货为代表的券商系期货公司异军突起。业内人士预计,随着国债期货的推出,一批银行、保险系超级期货航母将随之起航。
业内人士分析,银行保险、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之间存在数量级的差别,国债期货未来主导者必是银行无疑。因此,银保等金融机构的介入,现有期货业格局必将重新洗牌。
然而,国债期货的监管涉及到不同部门,而且券商和银行有分业经营限制,所以银行控股期货公司还存在政策上的限制。银行系期货公司能不能崛起,说到底就在于混业经营能否获得突破。
不过,在银行业涉足参股期货公司迟迟未能得到放行的背景下,保险机构已捷足先登。据悉,去年以来,保监会已陆续出台新政,全面“松绑”险资投资。2012年12月,中国最大的专业化期货公司——中粮期货的第二大股东已悄然换成了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这亦是我国险企入股期货公司首例。业内人士称,继券商系期货公司崛起后,保险系期货公司将成为继现货系、券商系和传统系后在期货业的“第四版图”。
从海外情况看,美国混业经营的今天或许就是我们的明天。次贷危机之后,专业性公司无论是纯银行还是期货经纪商,都是度日如年,大量公司自生自灭,只有大摩、高盛综合类的公司生存能力最强。
保险机构试水期货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国债期货的推出,一批保险系乃至银行系超级期货经纪商将随之形成。
来自中粮期货网站上的消息显示,这家国内最大的专业化期货公司也开始引入中国人寿这个金融股东,力图改变自己在股指期货冲击下的被动地位。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中粮期货保证金规模仅45.58亿元,尚不及第一名中证期货93.26亿元的一半。
据悉,此亦成为险企入股期货公司首例,入股期货公司或为中国人寿未来参与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布局通道。而继券商系期货公司崛起后,保险系期货公司或成为继现货系、券商系和传统系后在期货业的“第四版图”。
根据中粮期货公示,中国人寿出资2.962亿元持股35%,已经成为中粮期货第二大股东,中粮集团、明诚投资咨询则分别持股40.77%、24.23%,为第一、第三大股东。
中粮期货董事总经理、首席投资顾问王在荣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未来期货公司的竞争将取决于能否为客户提供稳健的盈利和理财服务。而中国人寿入股中粮期货属于强强联合,相信中粮的深厚底蕴、未来上市的可能性以及盈利最大化方面的考虑都应是中国人寿选择中粮的原因。
他说,未来资本与商品相互融合将成为主流,期货公司体系也逐步由单一走向混合。中粮期货背靠中粮集团,进口、仓储等雄厚的物流设施以及中粮期货的商品期货市场的显著优势,使得公司成为金融机构选择的对象。
“随着国债期货上市,很多银行和保险公司都会利用国债期货来管理自身的资产风险,那些有券商和银行背景的期货公司,在发展国债期货机构投资者方面就会有非常大的优势。”徽商期货董事长吴国华说。
“除了目前已有的几大类型期货公司——传统系、现货系、券商系之外,银行系期货公司的出现是迟早的事。”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广发期货总经理肖成表示,这虽然是对现有期货公司的一种挑战,但有利于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各种类型的期货公司将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
吴国华认为,品种创新步伐的加大,将会加速中国期货经纪业版图的演变。一方面,由于对服务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而不同的期货公司由于其实力不同,对专业性服务的建设力度肯定会有差距,这样就会导致期货公司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二八分化”更加严重,很多弱势的期货公司将逐渐丧失市场,甚至在竞争中被淘汰,全国期货公司的数量将会呈现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一些有金融背景的期货公司,在竞争中将会变得更加强大,因为从境外成熟的市场发展经验来看,无论是从影响力还是成交量方面,金融类期货在期货市场中有着很大的优势,因此有金融背景的期货公司,像券商系和银行系的期货公司,在以后,品种研究、业务拓展等方面,都有着传统型期货公司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这类公司以后的市场份额将会扩大,市场影响力也会随之加强。同时,传统期货公司面临的压力也会加大,如果后期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人才培养、专业化服务的建设等等,那么其面临的前景将是令人堪忧的。
与此同时,众多中小型期货公司的专业化道路将难以为继。“核心问题还是人才问题,由于规模小所能提供的薪资水平有限发展空间有限,无法培养保留优秀人才,这就导致无法将专业化道路延续,同时受到实力强大的期货公司的挤压,传统业务市场也可能会受到侵占,未来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小。”他说,随着各类创新品种创新业务的推出,期货行业必然会经历一场洗牌,最终实力雄厚的期货公司多元化发展,部分小型期货公司在细分市场中维持生存甚至被并购。
混业经营是前提
“银行、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之间是数量级的差别。期货公司规模可能是证券公司的十分之一,而证券公司和银行相比,可能也只是十分之一。”南华期货副总经理朱斌说,因此,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国债期货未来主导者是银行无疑,所以银行介入期货行业,必将令现有期货格局出现又一次重新洗牌。
“假如没有混业经营,这个判断就非常正确。”朱斌说,假如说银行能控股期货公司,毫无疑问,银行系期货公司未来潜力会更大。因为它的网点会众多,客户群体更加丰满。
比如,工商银行控股了一家期货公司,就可以将所有产品,包括期货产品放在各个网点来经营。那么,不仅是国债期货,包括股指期货和所有商品期货,工商银行的通通都将显示强大无比的优势。不过,这就是混业经营的概念了,混业经营能不能有所突破,短时间内还看不到,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银行作为客户群体来参与到国债期货,而不是国债期货的推出导致银行可以控股期货公司这么一种法规性的突破。
保险系期货公司的崛起与险资投资开放的步伐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去年10月,保监会再度放开了对险资投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的限制,将远期、期货、期权及掉期(互换)等纳入了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险资也因此首次获准涉猎高风险金融衍生品。
与此同时,保监会还针对险资参与单一衍生品交易推出细则。《险资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规定》中进一步对专业人员配置数量提出具体要求,并要求风险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股指期货交易实时监控。
不过,国债期货的监管涉及到不同部门,而且目前证券期货和银行有分业经营限制,所以银行尚不能控股期货公司。
“说到底就是银行系期货公司能不能成立、能不能被控股的问题。如果这个前提成立,毫无疑问,那银行系将是最强大的期货公司。”朱斌说,但根据现在跨监管体系安排,他觉得难度很大,因为一旦证监会允许银行控股期货公司,那是不是意味着银行可以控股证券公司?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混业经营?
对于现有的安排,朱斌认为是打了政策的擦边球,金融机构成立大型金融控股集团,通过这个集团来控制银行、信托、保险、证券和期货公司,但是中间还是严格分离的,银行、保险和证券没有交叉持股关系。就像一个父亲有一堆儿子,兄弟们之间进行业务合作,而不同于券商和期货公司这种母子关系。
对于这种体系安排,朱斌表示,“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相对母子关系,兄弟之间的磨合就困难得多”。同时,国债期货推出后,银行仅是以客户的形式来参与。目前,国内债券市场市场化程度较低,银行避险需求可能远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强烈。“目前银行的记账系统还没采用最新的海外逐日盯市记账系统,也就是说,持有的大量国债没有避险需求,账单永远是稳定的资产包,不会由于债券下跌导致大量损失。”他说。
对于商业银行的介入模式,肖成认为,目前来看,商业银行通过期货公司来代理交易或结算,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商业模式。初期商业银行一定会选择那些资质好、资金实力雄厚、股东背景具有金融互换资源的期货公司。随后,可能会向监管部门呼吁放开限制,准许收购期货公司,甚至准许成立自己的期货公司来从事国债期货交易。
高上认为,目前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期货等条块分割,而汇率管制、利率没有市场化,影响了外汇、国债期货出台,急需放开对市场的管制,混业经营成为大势所趋。
“从海外情况看,美国混业经营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次贷危机之后,凡是专业公司无论是纯银行还是期货经纪商,都是度日如年,大量公司自生自灭,只有大摩、高盛综合类的公司生存能力最强。”他说,为此,放开期货公司经营范围迫在眉睫,当前期货资管、证券资管以及基金专户等产品已经“混业”,并开始涉足银行、信托等领域的理财产品。随之而来的将是业务的“跨界”与人才“跨市场”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