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财经新闻
“人造”夜明珠鱼目混珠 没有统一价值评估标准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4-13 09:09:11

  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价值评估标准

  在许多古籍中,常常提到一些夜间发光的珠宝璧玉。如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有兽状如豕,衔夜明之珠,其光如烛”,但现实中却鲜见其庐山真面目。

  据媒体前日报道,乌鲁木齐一男子收藏了一颗重达69.5公斤的夜明珠并打算出售。不过有专家称,所谓夜明珠其实是一种名为萤石的矿石。

  尽管网上炒得火爆,但记者查阅相关数据后却发现,历年来所有送拍的夜明珠悉数流拍。由于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价值评估标准,致使坊间对它的认定具有极大的主观性,这也使得许多人造宝石充斥市场、鱼目混珠。

  现象:

  夜明珠频现身价差大

  据亚心网前日报道,乌鲁木齐市民赵先生称自己拥有一颗重达69.5公斤的夜明珠并打算出手。他说,该夜明珠于2002年12月24日通过中宝协宝玉石检测中心的严格检测,同时配有鉴定证书,并应邀参加过2003年国家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经贸洽谈会展览。“展出期间,有一个香港人想出两亿元购买,但当时我们拒绝了。”

  他还透露,这颗夜明珠产自新疆,是家人1986年收藏的,直径34.7厘米。由于担心放在家里不安全,他们于2003年托天津的一个亲戚寄放到当地的银行保险箱里。

  无独有偶,中新社2010年年底曾报道称,一颗重达6吨、直径1.6米、价值22亿元人民币的夜明珠在海南侨乡文昌市宝玉宫展出。

  据业内人士称,此夜明珠产自内蒙古,乃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颗,在黑暗环境中能发出晶莹透亮的光芒。

  记者发现,无论是购物网站、收藏品论坛还是奇石批发市场和古董店,均有各种夜明珠出现,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卖家几乎都宣称自己的货是天然宝石,有的还可订做:“超强的磁场给你带来超大的财运,如需质量鉴定证书,请另付70元。要想发光效果好,请白天放在阳光下,让它多吸收点太阳的光线和热量。”

  专家观点:夜明珠“真身”是萤石

  到底什么样的宝石才算夜明珠呢?有专家表示,夜明珠古称“隋珠”、“悬珠”、“垂棘”、“明月珠”等,其真身一般就是指萤石。萤石矿分布在我国多个省份,储量较大,应用广泛,例如大家熟悉的知名单反相机品牌中也有部分萤石镜头。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开采力度加大,这种矿石也逐渐现身收藏品市场。

  资深玩家“twins”在奇石论坛上发帖称,萤石化学成分为氟化钙(CaF2),可与多种矿物共生,晶体形态多为立方体或八面体,有紫色、绿色、无色、白色、黄色、粉红色、蓝色、红色及黑色等,以紫色、绿色者最受欢迎。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萤石都能制成夜明珠,在所有萤石资源中,仅有极少一部分能发出磷光。“twins”还表示,使荧光矿物发光有几种方法,例如以紫外线照射、加热(通常以热水)。有的萤石甚至握在手中,掌心的热就足以使之发光;有几种矿物摩擦也可以使之发光。“若是不需外界能量刺激就会发光,其能量必来自内部,可能带放射性,对这种情况要特别小心。”

  消费提示:

  可将样品拿到相关权威检测站鉴定

  尽管网上炒得火爆,但记者查阅相关数据后发现,历年来所有送拍的夜明珠悉数流拍。由于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价值评估标准,也给了部分奸商可乘之机。

  行家张先生表示,萤石“夜明珠”的作假方式主要有两种,即萤石涂膜和磷光物质的充填,这对一般消费者来说足以乱真:“对于萤石涂膜,我们可用先放大检查法看看样品中有无缝隙和涂膜痕迹;再用美工刀轻刮,看是否有涂料脱落;还可用火去烧,涂膜的会烧焦变黑。”

  还有的造假手段与晚会上舞动的荧光棒和夜光钟表的发光原理差不多,人工合成的夜明珠光芒有的可以保持三五个月甚至一年。而用人工合成的荧光粉加树脂做成球,置于明亮环境中一段时间使之吸光,它就能在黑暗中发亮,颜色多为绿带黄,只要放大观察便可看到非常均匀的细粒结构。

  评估夜明珠质量,不仅要测定其夜间(或黑暗环境中)发光强度,还要测定发光衰减时间的长短,发光时间越长,价值越高。“自己实在拿不准,还可将样品拿到相关权威检测站去鉴定,对方一般会给出天然或人造的初步结论、标明重量并出具鉴定证书”。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编辑: 童文丽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