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帕罗节,我在不丹中部布姆塘还赶上了三年一次的滕达戒楚节(The Tenda Tshechu)。布姆塘是不丹第二大佛教派系宁玛派的中心,人们聚集在宁玛派主寺Kharchu Dratshang广场前,举行为期五天的盛大活动和表演。滕达戒楚节的最后一天,我一大早来到寺院。小雨中,喇嘛们开始做最隆重的仪式准备。他们挂好大鼓,拿出钹,摆放好经书和各种法器,点燃柏香,在滚滚烟雾中摇响“法铃”,开始敲鼓击钹诵经念佛。缕缕桑烟和低沉的法号声中,一幅巨大的唐卡(thangkha)在寺庙正面冉冉升起,这是不丹重大宗教节日上的压轴戏。在西藏也有类似的环节,称作“晒大佛”或者“展唐卡”,不丹语是“Throngdel”,意思是“一视解脱”。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就为了通过触摸唐卡下方背面的头像而得到祝福。这时宁玛派的大活佛也终于摘下神秘的面具,坦然面对众人的顶礼膜拜。那是一张端庄祥和的面孔,年纪并不大。我的目光越过他身后的雷龙旗帜,远处的雪山雾气缭绕,耳边长号低吟,就这样走进雷龙子民的精神世界,看他们如何像活化石一样保存了藏传佛教的精髓……
亲历乡村生活
在通往切米寺途中,经过一个叫Chimi Bang的村子。在一户人家的作坊,婆媳二人正在辛勤劳作。年轻的媳妇坐在炉灶边,在一口大铁锅中用小竹扫帚来回炒着米。原来这是不丹很受欢迎的一种小食,可以早饭时吃,也可以装在竹制食盒里,作为旅行或郊游的主食。制作过程也很简单:米淘好后,晾至半干,湿而不黏,不加油炒至微糊就可以。这是一种随手拈来的美味零食,类似爆米花,也可以根据口味,用糖水或者牛奶泡,或者放点盐和油。年轻的媳妇示意我尝尝,我捻起一粒放入口中,果然香脆。
不丹的农家生活很简朴,就算是大户,也不过是佛堂面积大点而已。女主人特地带着我到隔壁她的娘家,七八口人都在,大家围着我又端出了米酒。语言不是障碍,他们发自内心的质朴热情全都在那碗酒里。必须要说的是,不丹人就是有本事让你深深为他们的热情好客和开放而感动。和热情的村民们道别,快走到山下的时候,多吉又从后面追了上来,原来他特意从自家地里摘了些新鲜的芦笋,让我们带回酒店晚上炒着吃,那天晚上是我在不丹吃过最香的一顿饭。
让人感叹的是,不丹处处都很干净,即使在乡村,也少见垃圾和污染环境的行为。村民们使用天然材料包装东西,比如用竹编的筐篓装水果蔬菜,用婆罗双树叶包裹猪肉,用“邦琼”(露蔸树叶做的碗)来盛牛奶……一个国家的环境意识就从普通人最普通的行为里体现出来。这个国家纯净自然、空气清新,物质上虽然匮乏,但却拥有洁净的生存环境和安全的食物饮水,也是一种简单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