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美食频道
不可错过的健康饮食搭配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4-08 09:13:16

不可错过的健康饮食搭配

  一、健康饮食搭配原则:

  1、粗细粮相配:日常饮食中增加粗粮有助于预防糖尿病、老年斑、便秘等,而且还有助于减肥。

  2、主副食相配:日常饮食中应将主食和副食统一起来。

  3、干稀相配:冬季进补的理想食物:当归生姜羊肉汤;利水渗湿佳品:赤小豆炖鲤鱼汤;催乳佳品:茭白泥鳅豆腐羹;益智佳品:黑芝麻糊及红楼梦中记载的6种粥(红稻米粥、碧梗粥、大枣粥、鸭子肉粥、腊八粥及燕窝粥),还有敦煌艺术宝库中发现的“神仙粥”(由芡实、山药和大米组成)等均为干稀相配的典型代表。

  4、颜色相配:食物一般分为5种颜色:白、红、绿、黑和黄色。一日饮食中应兼顾上述5种颜色的食物。

  5、营养素相配:容易过量的为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容易缺乏者为蛋白质、维生素、部分无机盐、水和膳食纤维素;高蛋白质低脂肪的食物有鱼虾类、兔肉、蚕蛹、莲子等;富含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素的食物有蔬菜水果类和粗粮等;水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素,每日应饮用4杯以上的水。

  6、酸碱相配:食物分为呈酸性和呈碱性食物。主要是根据食物被人体摄入后,最终使人体血液呈酸性还是碱性区分的。近些年来,因肉类食品摄入过多,致使血液酸化,引发富贵病,应引起重视。

  7、生热相配:吃生吃活现已成为一种时尚。吃生蔬瓜果、鲜虾、银鱼等可以摄入更多的营养素。吃生吃活必须注意食品卫生。

  8、皮肉相配:连皮带肉一起吃渐成时尚。如鹌鹑蛋、小蜜橘、大枣、花生米等带皮一起吃营养价值更高。

  9、性味相配:食物分四性五味。四性是指寒、热、温、凉;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根据“辨证施膳”的原则,不同疾病应选用不同性味的食物,一般原则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根据“因时制宜”的原则,不同季节应选用不同性味的食物,如冬季应选用温热性食物:羊肉、鹿肉、牛鞭、生姜等,尽量少吃寒凉性食物。五味也应该相配起来,不能光吃甜的而不吃苦的。

  10、烹调方法相配:常用的烹调方法有蒸、炖、红烧、炒、溜、汆、炸、涮等。单一的烹调方法,如烧、炸、炒容易引起肥胖。应多选用汆、蒸、涮等烹调方法。

  二、常见饮食的优质搭配

  1、芝麻配海带:同煮能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2、猪肝配菠菜:猪肝、菠菜都具有补血的功能,一荤一素,相辅相成,对治疗贫血有奇效。

  3、糙米配咖啡:把糙米蒸熟碾成粉末,加上牛奶、砂糖就可饮用。糙米营养丰富,对医治痔疮,便秘、高血压等有较好的疗效;咖啡能提神,拌以糙米,更具风味。

  4、牛肉配土豆:牛肉营养价值高,并有健脾胃的作用。土豆与之同煮,不但味道好,且土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能起到保障胃黏膜的作用。

  5、百合配鸡蛋:有滋阴润燥,清心安神的功效。中医认为,百合清痰水,补虚损,而蛋黄则能除烦热,补阴血,二者加糖调理,效果更佳。

  6、羊肉配生姜:羊肉补阳生暖,生姜驱寒保暖,相互搭配,暖上加暖,同时还可驱外邪,并可治寒腹痛。

  7、甲鱼配蜜糖: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并含有辛酸、本多酸、硅酸等,实为不可多得的强身剂,对心脏病、肠胃病、贫血均有疗效,还能促进生长,预防衰老。

  8、鸭肉配山药:老鸭既可补充人体水分,又可补阴,并可清热止咳;山药的补阴效力更强,与鸭肉共食,可消除油腻,补肺效果更佳。

  9、鲤鱼配米醋:鲤鱼本身有涤水之功,人体水肿除肾炎外大都是湿肿;米醋有利湿的功能,若与鲤鱼共食,利湿的功能倍增。

  10、肉类配大蒜:据研究,维生素B在人体内停留的时间很短,吃肉时吃点大蒜素,能延长维生素B在人体内的停留时间,对促进血液循环以及尽快消除身体疲劳,增加体质等都有重要营养意义。因此,吃肉的时候,别忘了吃几瓣大蒜。

 

来源: 时尚网 作者: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