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要健康天天看
警惕女人性病六大特征 “白带异常”或为淋病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4-08 09:18:07

  女性性病不及时治疗,可以上行感染导致盆腔炎,引起性交困难和下腹及背部疼痛;可以拆散至输卵管导致输卵管炎,导致不孕症和异位妊娠;一些病毒如人乳头瘤病毒和人单纯疱疹病毒与宫颈癌、外阴癌、肛门癌等生殖系统肿瘤的发病有关。孕妇感染性病,还可能导致流产、胎死宫内、早产或在分娩过程中感染新生儿。如果到这一步才治疗性病,岂不悔之晚矣?

  那么,有没办法通过某些迹象发现女性可能患有性病呢?下面提出的六种病况颇有特征性,一旦发现这些蛛丝马迹,可高度怀疑女性已染上性病,女性和性伴侣可学会及时治疗和自我保护。

  迹象1、白带增多,为黄色或绿色的脓液,往往伴随小便时疼痛,小便次数增加,而且有弊不住尿的情况。

  提示:淋病

  值得提醒的是,有些女性在感染淋病后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往往容易耽误治疗。而男性淋病患者却多有明显症状,且淋病由男性传给女性比由女性传给男性更容易。如果和已患淋病的男性有过一次不戴避孕套的性接触,女性被感染的可能性为40-60%。因此,女性应学会自我保护,避免与有淋病症状的男性发生性接触。若危险性行为已经发生,即使女方没有症状也应去医院检查,以得到早期诊治。

  小提示:男性感染淋病时,多表现为尿道口流黄色脓液,用手沿尿道口方向轻轻一挤,有更多的脓液溢出。

  迹象2、白带增多,为豆腐渣样,白色,结块,量明显增多。常常伴有内、外阴瘙痒,瘙痒往往非常强烈。

  提示:念球菌(真菌)性阴道炎

  这种疾病可以通过性行为传染给对方,因此属于广义上的性病。与其他性病不同的是,念珠菌性阴道炎是一种很常见的女性阴道炎症,75%的女性在其一生中患过一次,40~50%有两次以上发作。从发病年龄来看,20岁左右性活跃期为最好发年龄,50岁以上发病率最低。部分女性是由不洁性行为以外的途径感染:如不注意外阴的清洁或使用不洁净的卫生纸、卫生巾;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阴道内正常细菌被杀死,导致菌群失调,有利于疾病的真菌生长;糖尿病患者由于血中糖含量高,容易感染念珠菌性阴道炎。

  迹象3、外阴奇痒,白带增多,可以有泡沫,内裤上还经常有黄色的液体。

  提示:滴虫性阴道炎

  这种疾病也可以通过性行为传染给对方,属于广义上的性病。一般女性得滴虫性阴道炎的较多,主要是由于阴道的自然酸性环境被破坏所致。但男性感染概率小,而且多数没有症状。

  迹象4、生殖器表面有溃疡。多表现为大阴蜃或小阴唇内侧出现直径1厘米左右的硬结,表面有轻度破溃。女性往往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溃疡会在一个月左右消失。

  提示:早期(一期)梅毒

  这种溃疡就是医学上据说的“硬下疳”,是梅毒早期的特殊表现。硬下疳表面有大量的病原体,接触后被感染的概率极高。但由于它会自动消失,且不痛不痒,往往得不到女性和性伴侣的重视。

  迹象5、身上出现很多红色的斑,颜色比较暗,需要注意看才能发现,而且不痒。

  提示:二期梅毒

  一般梅毒的硬下疳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发展成二期梅毒。最典型的是在手心和脚心出现这种暗红色的斑,周围还可以有脱皮。此时若再不及时发现和治疗,梅毒将向晚期发展,累及全身多脏器,治疗困难,病程迁延,甚至危及生命。而且孕妇感染梅毒后不及时治疗,会将疾病传播给胎儿,所以需要特别重视。

  迹象6、阴道口周围出现小菜花样或锯齿状的生物,碰上去没有痛觉,平时也没有任何感觉。

  提示:尖锐湿疣

  这种增生物表皮不红,往往是灰白色或皮肤的颜色。如果不管它,增生物会越长越大、越来越多,可以堆满阴道口,甚至阻塞阴道。这一特点可以用来鉴别女性假性湿疣。假性湿疣不会长大、增多,没有传染性,只要注意清洁,减少白带对局部的刺激,症状就可减轻,不必治疗。

  小提示:假性湿疣在白带多的女性中常见,表现为小阴唇内侧天鹅绒样、鱼子样或绒毛状突起,大小比较均匀,粉红色或稍透明。

来源: 搜狐健康 作者: 编辑: 童文丽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