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念先祖并非“清明”全部内涵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4-05 13:46:0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一首《清明》脍炙人口,流传至今。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南开大学民俗专家鲍震培教授介绍说,清明大约起源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演化为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在清明前两天或前一天,后被清明节取代。清明,也是唯一与节气合一的节日。每到清明,便有“培墓”“祭拜”等风俗,人们也会趁清明时节放风筝、打马球、进行蹴鞠和春游等。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生死离别的心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黄旭涛表示,清明节的内涵除了追念先祖,还应包括催护新生。她解释说,中国传统节日深受农耕文化影响,特别强调顺应自然。“清明节正值万物复苏的春天,在古代15岁到18岁的男子一般都会选择在这个时间举行成年礼。在自然界进行新旧接替时,人们也会加强与祖先的血脉联系,提高家族认同感。”
来源:
天津网
作者:
编辑:
叶燕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