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要健康天天看
酸奶并非越酸越好 过度发酵不利于肠胃健康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4-03 09:50:57
  导读:酸奶是很多人喜爱的饮品之一,然而酸奶喝起来有的很酸,有的酸甜适中,而有的却偏甜。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名字叫酸奶,是不是越酸,说明其营养越好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明白牛奶是怎样变酸的。

  加入牛奶中的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等物质,牛奶会变成有酸味的酸奶。正常出厂的酸奶,因为添加了糖或甜味剂,其酸甜度搭配得当,口感很好。但随着酸奶放置时间的延长,乳酸菌会缓慢生长,酸奶酸度也缓慢增加,但在低温存储环境下,保质期内的酸奶酸度都是可被人体接受的,其乳酸菌的活性也保持较好。但酸奶的酸度是有限度的,如果酸奶在储存、物流过程中脱离了冷链,如被搁置在室温或者户外环境下,乳酸菌会迅速繁殖而导致酸奶酸度增加,并且超出可接受范围,这样的酸奶口感会很酸,而且乳酸菌活力下降,乳蛋白变性程度增加,不利于人体吸收,也不利于肠胃健康。因此,酸奶并非越酸越好。

  购买酸奶时,一定要选择放置在低温冷柜中的产品,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新鲜安全。如果购买接近保质期的促销产品,切不可贪图便宜大量购买,避免食用过期酸奶。由于购物途中,酸奶短暂脱离冷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回家后应尽快饮用或放入冰箱,避免长时间放置在室温下。

  补充阅读:晚上喝酸奶最补钙

  虽然牛奶中也含有很高的钙,但与它比起来,酸奶中所含的乳酸与钙结合,更能起到促进钙吸收的作用。一般来说,饭后30分钟到2个小时之间饮用酸奶效果最佳。但是,中医建议,要想发挥酸奶补钙的最大功效,酸奶要在晚上喝最好。

  原因:

  1、晚间12点至凌晨是人体血钙含量最低的时候,有利于食物中钙的吸收。

  2、晚间12点至凌晨这一时间段中,人体内影响钙吸收的因素较少。

  小贴士:晚上喝酸奶时一定要记住,酸奶中的某些菌种及酸性物质对牙齿有一定的损害,喝完后应及时刷牙或漱口。另外,如果在空腹状态下饮用酸奶,很容易刺激胃肠道排空,酸奶中的营养来不及彻底消化吸收就被排出,饭后喝则可减少刺激,让酸奶在胃中被慢慢吸收。

  上班族午后喝酸奶防辐射

  对于那些吃完午餐就坐在电脑前不再活动,每时每刻笼罩在电磁辐射中的上班族来说,在饭后2小时左右的时间喝一杯酸奶,对健康非常有益。另外,午后喝酸奶,还可以缓解紧张的心情以及工作压力。

  原因:

  1、有研究指出,维生素B能够提高人体抵御辐射损伤的能力,作为富含B族维生素的酸奶正好发挥这种优势。酸奶还具有减轻辐射损伤、抑制辐射后人的淋巴细胞数目下降的作用。

  2、酸奶中的酪氨酸对于缓解心理压力过大、高度紧张和焦虑而引发的人体疲惫等有很大的帮助。经过乳酸菌发酵,酸奶中的蛋白质、肽、氨基酸等颗粒变得微小,游离酪氨酸的含量大大提高,吸收起来也更容易。午饭时或午饭后喝一杯酸奶,可以让上班族放松心情,在整个下午都精神抖擞,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小贴士:喝酸奶应少量多次,不但效果更好,还能避免食用过多造成肠胃不适。最后要注意的是喝完酸奶一定要记得漱口,否则酸奶中的酸性物质及乳酸菌会影响到牙齿健康。

  喝酸奶有禁忌

  不过,酸奶并非喝多少都不会胖,它本身也含有一定的热量,如果在原有膳食基础上额外多吃,同样会引起体重增加。最好的办法是选择标有脱脂和低热量字样的酸奶,虽然它们的味道不如全脂酸奶那么浓郁醇厚,可是热量低,不会使热量在体内很快堆积而发胖。

  另外,酸奶并非老少皆宜。胃肠道手术后的病人、腹泻患者以及1岁以下婴儿,都不宜喝酸奶。即使是健康成年人,也不能过量饮用,否则很容易导致胃酸过多,影响胃黏膜及消化酶的分泌、降低食欲、破坏人体内的电解质平衡。一般来说,每天喝两杯,每杯在125克左右比较合适。

来源: 环球时报-生命时报 作者: 编辑: 童文丽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