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4月1日零点的到来,全国公众的目光都开始聚焦于一个热词——地方版“国五条”。
3月31日是全国35个城市出台房价调控“国五条”细则的大限。截至4月1日晚18时,中国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已有32个一线、二线城市以不同形式,出台了地方版细则,占规定出台总数的九成。但部分地方版细则却被指“无干货”:17个城市仅在细则中,提到了2013年的房价调控目标,“惜墨如金”;对最受关注的“20%个税”问题,有23个城市只字未提。
各地细则一出,立即引来众多网民“围观”。记者梳理发现,针对最受关注的是“20%征个税”问题,只有4个直辖市在细则中写明“依法严格按照个人转让住房所得的20%计征”,前提是“能核实房屋原值的”。
此外,西安、成都、哈尔滨等23个城市的细则中,对这种“最受关注的计税方式”只字未提。广州、深圳、济南、青岛、宁波5个城市的细则,仅以“严格执行国办发【2013】17号文关于出售自有住房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规定”等字样概括征税办法,未出现“20%”字眼。
伴随着对各地方版“国五条”细则的关注,“房价调控之手怎成婚姻生活指挥棒”的无奈,也在4月1日蔓延开来。
引燃这一话题的导火线,是北京版“国五条”细则。
该细则在“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的款目之下,作了如下规定:自3月31日起,“本市户籍成年单身人士在本市未拥有住房的,限购1套住房;对已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暂停在本市向其出售住房。”而且,对骗取购房资格的家庭,规定5年内不得在本市购买住房。
在2月底中央新“国五条”出台后,为规避政策,多地民政局前曾出现“假离婚”潮。媒体报道显示,在北京、上海、青岛等地,类似“离婚潮”均在上演,以至于上海市闵行区民政局挂出友情提示牌:“楼市有风险,离婚需谨慎”。
“京籍单身限购一套房”一出,某媒体副总编辑车海刚在微博上慨叹“被折腾成了瞎折腾”,“假离婚的又白离了”。
这不是第一次政府楼市“调控手”成了百姓婚姻的指挥棒。
2012年6月,上海出台楼市调控政策,规定在部分县区内“非沪籍单身人士不能购房”,一度引发外地户籍人士买房“假结婚”潮。
北京市“新国五条”细则给了网民一个新的担忧:会不会“假离婚”没走,“假结婚”又来了?
上述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中国青年报记者4月1日以买房者身份咨询多家房屋中介后发现,“结婚”也可以成为京籍人士多买房的工具:“目前的情况是,已结婚且是北京户口的家庭,在京可以买两套房。所以,已有一套房的单身人士,只能把原有的房子给卖了,才能再购房,或者结婚后再购第二套房。”链家地产一马姓中介这样给记者“支招”。
还有网民想出新一招“假离婚”,以“破解”刚刚出台的北京版“国五条”细则:“比如一对北京籍夫妇,可以先假离婚,把家庭两套房产都协议给一方(过户成本超低),另一方净身出户,就可重获单身购房资格,然后复婚,再继续假离婚……高考数学必考公式:复婚次数=房产数2。”在新浪微博上,亦引来近千拥趸。
京籍单身人士限购1套房,被普遍解读为“堵住了政策之漏”。而北京市律协房地产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文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分析,当政府以看得见的手介入市场时,也须警惕对社会造成的“负效应”。
“‘假结婚’未必会如‘假离婚’一般成潮流,因为涉及感情基础和婚后共同财产问题,风险较大。”陈文说,但是一项旨在着眼于房价调控的政策,“落地”后却成了婚姻的指挥棒,这本身就很值得反思。
“住房这种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承载了太多‘居住用品’以外的内涵。”他表示。
“婚姻大事,岂能儿戏?然而在房子面前,神圣的婚姻没挡住金钱的诱惑。”3月31日《北京晚报》这样评论。“‘国五条’之后,冒出一大批假离婚。暂且不讨论这招是否靠谱,一套房和一桩婚姻,哪个更重要些?”网民“无牌MRSS__桃桃桃”的困惑不止属于少数人。
面对“要房子”还是“要婚姻”的两难选择,网民“韩可胜”的回应也颇具代表性:“不要指责‘重利轻义’的百姓视婚姻如游戏。几十万不是小数,教育、看病、养老,哪样不花钱?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要反思的不是百姓,是逼人拿婚姻进行博弈的政策。”
他建议,诸如房价调控等重大事项的政策制定权,应该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还有媒体评论,调控之下市场出现的种种婚姻“怪象”,都有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心理等原因。“因此,调控必须要考虑到楼市运行的复杂性、特殊性,给予更多的关怀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