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揭开沈绣的神秘面纱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4-02 10:16:25

  南通沈寿艺术馆馆长卜元与沈绣《普京总统肖像》合影。

  赠送给俄总统普京的“国礼”《普京总统肖像》再次让中国沈绣吸引世界目光。沈绣有何历史渊源?它为何屡受青睐?

  中国刺绣中的“西洋派”

  源自江苏南通的沈绣是以清末刺绣艺术大师沈寿命名的刺绣流派,大范畴上属于我国传统四大名绣中的“苏绣”。它以“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吸收西洋油画光与影、明与暗的绘画理念,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与特征。

  沈绣之所以蜚声海外,是因其作品常以西洋油画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的技法于刺绣技法中,其鲜明的艺术风格使沈绣在刺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艺术地位。20世纪初,沈绣《意大利皇后像》和《耶稣像》曾获得世界万国博览会“至大荣誉卓越奖”和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一等大奖”;2007年,沈绣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沈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录。

  91天完成《普京总统肖像》

  高60厘米、宽50厘米的沈绣《普京总统肖像》耗时91天,集合4名40年左右绣龄的沈绣大师轮班赶工完成,所用色线近70种,均为天然蚕丝经过特殊染色而成。刺绣以乱针铺底,小短针、小乱针、大乱针、发绣针等仿真绣技法覆盖,对俄总统普京的刻画几可达到“乱真”程度。

  “单人绣制这样大小的绣品一般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所以去年底我们接到通知要在3月中旬前赶制出一幅赠给俄总统的国礼,可以说又兴奋又紧张。”承接国礼制作的南通沈寿艺术馆馆长卜元向记者回忆了《普京总统肖像》诞生始末。

  2012年12月中旬,卜元正式接到外交部要求制作国礼的电话。月底,卜元飞往北京取回普京总统相关资料,但当时对于作品题材选取、人员安排、用色技法的设计还是一片空白。

  “怎么组织人员在3个月左右完成作品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卜元说,为了将一年多的工时缩短至90天,艺术馆紧急组织了包括沈绣第三、四代传人组成的团队,采取组合移动法分工合作。

  绣制作品正逢农历春节,包括4名绣娘在内的6人制作团队完全放弃了团聚时间。“我们团队要求每3小时轮班一次,发挥各自特长分工合作、力求人歇针不歇,这才完成了91天完成作品的‘奇迹’。”卜元说。

  确定了方案,怎样用刺绣技艺刻画人物五官神态成为作品成功的关键。“比如说怎么准确选色既表现白种人肤色又体现出面部立体感;用什么针法处理眼睛和头发做到传神又有层次都是个考验。”从事刺绣工艺42年的绣娘李锦云告诉记者,这些细节制作团队都反复讨论尝试;仅仅绣制普京的眼睛就用到蓝、绿、黄、黑、灰等几十种色线,一根丝线要分成24丝。

  3月14日,卜元将制作完成的《普京总统肖像》送往北京。“怕国礼在路上颠坏,我在火车上抱着它坐了一夜。”卜元回忆。

  沈绣也面临传承难题

  “其实这并不是我们第一次承接制作‘国礼’的任务,在《普京总统肖像》前,沈绣作品就已经两次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客人。”卜元说。

  据卜元介绍,2009年,南通沈寿艺术馆仅以一张摄影照片作为蓝本绘制沈绣作品《奥巴马总统全家福》,绣像于当年11月送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得到高度评价。2011年,南通沈寿艺术馆又以比利时夫妇两人照片为原型创作沈绣作品《比利时国王夫妇像》。两位绣龄40多年的绣娘耗时一年有余“闭门做绣”,对怎样用丝线刻画照片中夫妇二人丝绸服饰的质感、头饰戒指的光泽反复摸索尝试,力求做到逼真程度不输照片。

  然而,沈绣技艺的传承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长期从事沈绣艺术研究的南通沈寿艺术馆研究员娄家骏向记者介绍,沈绣技艺要求高、绣制时间长,必须精通刺绣工艺有绘画基础的艺人才能绣制。“但是现在绣工过硬的艺人大多年龄在60岁左右,而年轻人中愿意潜下心来传承这门手艺的少之又少,老一代沈绣艺人也有找不到接班人的担忧。”娄家骏说。

  “我认为可以学习日本等国家的经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采取扶持政策。比如对‘国宝级’的工艺大师终身免税、保障非遗传承者的薪资待遇,鼓励年轻人学习继承传统工艺。”卜元还建议,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应重在“藏艺于民”,通过公益展览等形式扩大认知度,借“国礼热”让更多民众有机会欣赏、学习传统艺术。

  (新华社南京3月29日电)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记者 王珏玢 编辑: 叶燕增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