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旅游频道 > 旅游新闻
日本人一生至少过三道“坎”“小物件”逢凶化吉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3-29 13:37:43

  晴明神社

  中国传统处世哲学中强调人生就是“过坎”,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也有深厚的“过坎文化”。日本人将一生中可能遭遇很多困难甚至灾祸的年份称为“厄年”,在此期间,通过到神社拜谒,或者利用一些“小物件”来逢凶化吉称为“厄除”。厄除的物件和办法五花八门,形成独有的文化景观。

  一般认为,“厄年”的理论源自《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灵柩》等节,强调人的生命有其不可避免的生理节点和周期规律。而年龄则是衡量“坎”是否到来的重要依据。一般人一辈子至少要遭遇三次“厄年”。关于“厄年”究竟是哪几年,平安时期日本古书《色叶字类抄》中曾称,人在13岁、25岁、37岁、49岁、61岁、73岁、85岁、97岁易遭大灾,《佛说灌顶菩萨经》则记载为7岁、13岁、33岁、37岁、42岁、49岁、52岁、61岁、73岁、85岁、97岁、105岁。目前日本人普遍认为,男性25岁、42岁和61岁时,女性19岁、33岁和37岁时是“厄年”,又称为“本厄”,“本厄”之前的一年和之后的一年则分别称为“前厄”和“后厄”,统称为“厄三年”。人的一生要经历至少三段这样的时期。其中男性在42岁、女性在33岁时的“厄年”被称为“大厄”,即人生中最不安定,最容易出现大灾祸的年份。每年日本各地神社都要挂出专门的牌子,上面写清当年迎来“厄年”的人们的出生年份,提醒人们多加注意。

  关于为什么这些年份是“厄年”,日本人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一些和数字甚至谐音有关。一些医学方面的解释似乎更有依据,女性19岁是卵巢成熟,生育机能完全形成的时候,33岁和37岁时则是生育的“高危时期”,这些年份都是身体很容易出状况的时候。而在过去人寿命较短的时候,男性42岁已经处于“老年”的门槛上,而现在42岁的男人则是工作最为繁忙、压力最大的时候。日本人认为,即使此时没有大祸临头,身体也很容易严重钝化、衰老,乃至患上心脑血管等方面的疾病。因此在“厄年”,尤其需要注意健康,不可过度劳累。

  晴明神社的厄除桃,摸一下可消灾避祸。

  “厄除”是在灾厄的年份前往神社拜谒,并奉上祭品,或者用专门的信封封上礼金交给神官,时间主要是正月和生日时候,这一传统早在平安时期就盛行于日本的贵族当中。

  一般来说,人们会拜谒当地神社,但日本各地有一些神社在“厄除”方面被认为特别灵验。比如供奉著名的“关东三大师”(即佐野厄除大师、西新井大师和川崎大师)的寺庙,京都著名的八坂神社、平安神宫,福冈的太宰府天满宫等,因此很多处于“厄年”的人们都专门去那里祈祷。

  按照过去的传统,神官会给拜谒的人撒豆“驱邪”,并且赐其专门的“厄除”御守即护身符。护身符一般是木制的,样子和人偶相似,据说可以替拜谒者承受灾祸,人们还可以从神社请回经过洗礼的木箭即“破魔矢”、念珠乃至菜刀和剪刀,携带在身上,用来逢凶化吉。人们还会将随身的小件物品,如梳子、手巾和里面有和自己年龄数相同的钱的钱包丢在神社,即所谓“厄落”。除了前往神社之外,日本人还经常在“厄年”佩戴水晶、翡翠、绿松石的饰物,他们相信这些玉石能够击破“邪气”。给正处于“厄年”当中的亲友送礼也有讲究,一般来说,这些礼物应当是贴身的、颜色丰富的、或者表面有鳞状花纹的物品,例如男士用的领带、皮带,女士用的纱巾、围巾、束带、项链,男女共用的钱包等。

  日本人有悲观的一面,认为人生苦难远多于欢乐,一生就是漫长而艰难的旅行。有观点认为,由于频繁蒙受自然灾害和战祸,日本人对于求生的渴望尤其强烈,因此使得他们尤其重视驱邪避祸,这也在“过坎文化”中有充分的体现。

来源: 环球时报 作者: 记者:卢昊 编辑: 童文丽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