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中医院十名院级名中医
岐黄之艺,“精”“诚”济世。在市中医院,有那么一群医生,他们有的正值壮年,有的却已头发花白,但不论年老年少,他们都不为名利,苦研绝技,简单执著,杏林之路上勤勤恳恳付出一生,为人们的健康而不遗余力。
以诚待人赢得患者信任
早上六点半,75岁白发苍苍的沈昌明下了公交车,拉开市中医院杨家弄门诊部的门,开始打扫卫生。“有时候早上7点就会有人来看病,我就早点来,免得病人等得太久。 ”自2005年开始驻守杨家弄门诊部,沈昌明每次都早早赶来,风雨无阻,几乎没有请过假。“医生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这是市中医院院级名中医的共同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他们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也为无数家庭送去了幸福和希望。“多用毛巾给孩子擦擦身。”市中医院六楼名医馆的诊室里,时常能听见“小先生”邵钰芳耐心叮嘱的声音。每周一到周六,邵钰芳在医院开设半天门诊,她的身边总是围满了老老少少,几乎每天都要看四五十号病人,持续到下午一两点吃不上一口午饭。回家她也不得休息,因为还会有病人登门求医。
医生们对患者也表现出无比的耐心。前天下午,主任中医师俞凤英的诊室里来了一名患有高血压的患者,病情比较危险,却坚持不肯住院。俞凤英一边写病历,一边向患者说明情况,反复安慰,终于说服了患者,前后花了二十几分钟。“我理解病人的想法,我多说点,病人就多安心。 ”俞凤英没有丝毫不耐烦。
正因对患者怀有一片诚心,即使困难再大,医生们也毫不退缩。两个月前,主任中医师刘军动了一次大手术。出院刚一个星期,放不下病人的刘军拖着病体赶到医院,为等候已久的患者看病。“病人来找我,就是信任我,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刘军感慨地说。
一名市民在记者面前大大夸赞市中医院的医生们。“我见过的中医院医生,都是医术高超,亲切和蔼,无一例外。”面对赞誉,医生们淡然处之。“做医生就要‘以诚为本,诚信待人’。”副主任中医师杨永华说,只有以心换心,才能成为患者心中合格的“好医生”。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名中医们怀着与患者感同身受的心,用无私的人格感动著湖城人民。除三县两区外,甚至上海、杭州也有患者慕名而来。
精勤不倦探寻中西医结合之路
所谓“大医”,“诚”于品德,“精”于专业。一个好医生医德为先,但同时也不能放松对自己的修炼。对市中医院的医生而言,“学习”已经成为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白天看病,晚上读书是许多医生年复一年不变的生活。
副主任中医师卢惠荣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节奏。多年来,她白天在门诊、病房、急诊之间不断辗转,晚上针对白天看到的病历翻查厚厚的资料,再把所学应用至临床。
为了从浩博广深的中医领域拓出自己的路,医生们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中西医结合的路。“让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相结合,我觉得这是新时代中医发展的毕竟之路。 ”卢惠荣说。
前天下午临近17点,副主任中医师谈娴娴的桌上还排着十几本病历,一群患者焦急地等待着。谈娴娴总要好好了解病人后,才开药治疗。“很多病都与‘心’有关,不论是心血管疾病还是心理疾病。”为了诊治“心”病,谈娴娴用西医诊断,中医辨证治疗,走的正是中西医结合之路。
然而这条路走起来十分辛苦。中医出身的医生们要全面掌握西医理论并不容易,为了达到既定目标,往往要花上几倍的努力。主任中医师马基康在学校学习中医理论,西医则全靠自学。“隔三差五就去一趟图书馆,一切学习都是自己来。 ”如今马基康已经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治疗上独具心得,并参与了市中医院急诊、ICU和肾内科的创建与发展。
即使系统学习过中西医结合,要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也需要大量经验。主任中医师徐甦是市中医院“学院派”的代表,经过多年实践,他终于找到了中西医结合的“度”。“先用西医定位,判断病情,再决定用中医还是西医方法治疗。”徐甦认为医生就应该由广到专,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再专精。
从学习到实践,为了提升医技,医生们付出良多。主任中医师诸伯星55岁那年考取主任中医师职称,是当届最年长的考生。考试很累,但他还是咬牙坚持下来。“身为医生,一定要有一技之长。”诸伯星说,他十多年来潜心研究,四处取经,终于在浙北地区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支气管炎方面有了一席之地。
市中医院的医生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何谓“大医精诚”。他们心系患者、救死扶伤、精益求精,他们博采众长、师古不泥、传承创新。在祖国医学的画布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去年,市中医院授予马基康、卢惠荣、刘军、杨永华、沈昌明、邵钰芳、俞凤英、徐甦、诸伯星、谈娴娴“湖州市中医院院级名中医”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