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超级黄金鸡蛋”是怎么“炼”成的?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3-28 14:51:50
 
给鸡蛋编号
 
摇晃前的1号蛋(其余蛋类似)
手摇鸡蛋(1号和2号蛋)
用丝袜甩鸡蛋(3号和4号蛋)
用手电筒照摇晃后的1号蛋(依旧是黄色)
用手电筒照摇晃后的3号蛋(变红色)
用手电筒照摇晃后的4号蛋(蛋壳上有小细缝)
水煮后有细缝的4号蛋破裂
剥壳后的1号蛋和3号蛋

切开后的3号蛋

  疯狂晃动你手中的鸡蛋,煮熟后你便得到了一个“黄金鸡蛋”!妙处:儿童更易食用,而且不会把蛋黄末搞得到处都是。以前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煮?

  这几天,这条微博引起了网友的好奇,激发了大家的“实验欲”。很多嘉兴网友参与到了“超级黄金鸡蛋”的实验中,但是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为了揭开“超级黄金鸡蛋”的神秘面纱,晚报记者特地进行了实验。

  网上有攻略

  一些网友对图片上鸡蛋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网友“水云浮华”就说:“想法不错,但是图片上的蛋怎么有种人造蛋的赶脚(注:感觉)?”

  还有些网友认为,通过摇晃形成“超级黄金鸡蛋”,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行。网友“小熊-littlebear”吐槽:“骗人!刚刚用力一摇,蛋碎了,坑爹啊!”

  到底能不能用手摇出“超级黄金鸡蛋”?如果不行,网上广为流传的“超级黄金鸡蛋”又是怎么形成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从网上搜集资料,做起了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记者从“Instructables”(注:国外知名DIY手工制作网站)上搜索到了类似制作“超级黄金鸡蛋”的攻略。

  攻略中提到,实验时并不需要用手用力摇晃,而是用丝袜作为道具。只需把生鸡蛋放在事先从丝袜上剪下来的一个袜筒里,然后捏住两头同向用力翻转20到25下,再迅速松开,如此重复10次就能成功。

  为了确保实验顺利,攻略的发布者提醒大家,如果蛋黄和蛋白没有充分融合,在黑暗环境下用强光照射鸡蛋后,能看到蛋壳内偏黄,甚至还能看到蛋黄的踪迹,而真正蛋黄和蛋白融合的鸡蛋,用强光照射时蛋壳内会呈现红色。

  记者做实验

  到底是网上盛传的摇晃版可行,还是“Instructables”上出现的丝袜版更加可行呢?记者进行了实验。

  实验工具:

  4个鸡蛋、马克笔、手电筒、丝袜、锅子

  实验步骤:

  步骤一:在4个鸡蛋上分别用马克笔标上数字1、2、3、4。

  步骤二:在黑暗的环境下,用手电筒在后方照射作为样本的4个鸡蛋,且鸡蛋需要紧贴着手电筒的镜面。

  发现:在光线的照射下,4个鸡蛋均呈现黄色,且能看到蛋黄。

  步骤三:选取1号和2号鸡蛋,采用微博上流传的用手摇晃的方式,其中1号鸡蛋摇晃30分钟,2号鸡蛋摇晃10分钟。采用摇晃的方法时,注意不要握蛋过紧或过重,否则鸡蛋容易破裂。

  步骤四:选取3号和4号鸡蛋,采用“丝袜攻略”,即把鸡蛋放在丝袜袜筒内,捏住袜筒两头,重复翻转再松开的动作。其中,3号鸡蛋翻转30分钟,4号鸡蛋翻转10分钟。用丝袜翻转时,需要留意别让鸡蛋磕到其他物体。在实验时,记者不小心把4号鸡蛋磕到了衣服上的纽扣,虽然蛋液没有流出,但是蛋壳上出现了细微的裂缝。

  步骤五:再次在黑暗的环境中通过手电筒观察鸡蛋的变化。3号鸡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呈现红色,其余几个鸡蛋没什么变化。

  步骤六:锅里加入适量冷水,并把4个鸡蛋放入锅中。

  注意:煮鸡蛋看似简单,却很有学问。需要先将新鲜鸡蛋洗净,放在盛水的锅内浸泡1分钟,然后用中火把水烧开。待锅内的水烧开后,立即改用小火煮5分钟左右即可。煮熟的鸡蛋应取出来让其自然冷却,或放在冷水中降温半分钟,这样容易剥皮。

  步骤七:剥鸡蛋,并对半切开。1号和2号鸡蛋均无变化,对半切开的鸡蛋蛋黄和蛋白分明。4号鸡蛋由于在翻转的过程中有磕碰,已经完全破裂,蛋黄和蛋白是分开的。剥掉3号鸡蛋的蛋壳时,记者惊奇地发现,鸡蛋的表面已经呈现黄色,对半切开后鸡蛋内部也为黄色,内外颜色一致。

  实验结果:

  手摇鸡蛋显得有些“不给力”。在翻转时间充足的情况下,采用丝袜作为工具,确实是制作“超级黄金鸡蛋”的好办法。

  实验结束后,记者尝了下用3号鸡蛋做成的“超级黄金鸡蛋”。从口感上来说,“超级黄金鸡蛋”更像是蛋黄味的蛋白。

来源: 南湖晚报 作者: 编辑: 叶燕增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