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交流讨论
当生育高峰碰上人口流动潮 城市学校承载量还能有多大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3-28 10:30:13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待给孩子报名上幼儿园的家长。资料图片

  乌鲁木齐:孩子带着板凳在幼儿园门口“抢”入学名额资料图片

  最近一段时间,六年前出生的“金猪宝宝”是否能顺利入学成为关注的焦点。有人说,扎堆出生的“金猪宝宝”带来的人口小高峰加剧本已令人忧虑的学位紧张问题;还有人说,“金猪宝宝”、“千禧宝宝”入学难只是媒体的刻意夸大。

  到底情况如何?记者深入多地调查后发现,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生育人口的高峰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持续几年来始终面临学位紧张的巨大压力。而与人口波动带来的学位压力相比,日趋增长的外来人口带来的入学压力则表现更为突出。

  几重压力叠加,给各地政府提出挑战,该如何提前布局教育资源?如何加快满足教育资源均衡的需求?一些大城市的教育部门负责人坦言:如果人口继续向一线城市迁徙下去,下一步,不知道还能怎么办?

  北京:

  当生育高峰碰上人口流动潮

  最近,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杨女士有点焦虑。2007年出生的儿子今年9月份要上小学,但是,上哪一所小学,家庭所在位置被划归到哪一所学校的片区之内都还不清楚。是否需要找找关系,以确保孩子能如期按时就学也成为了家里最近一段时间的热点话题。

  杨女士的焦虑也是今年北京市许多学龄儿童家长的焦虑。近几年是北京市小学入学人数增长迅速的时期,在2010年以前,全北京市小学入学适龄儿童连续10年稳定在10万人左右,到2011年增至13.2万人,2012年则增长到13.7万人,预计到2014年将增加到18万人左右,小学在校生总量将由2011年的68万人增加到84万人左右。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户籍人口出现的周期性高峰与外来人口的持续增长,双重因素叠加导致了学位的相对紧张。从人口周期高峰来说,几年前出生的“金猪”、“银鼠”、“奥运宝宝”已到了入园、入学年龄。从外来人口随迁子女来说,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已达约47.8万人,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4.4万人。而且一些地区由于城市改造和建设,有些中小学校面临拆迁,教育用地面积面临减少的危机。

  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小学入学高峰,2012年,北京市政府正式颁布实施了《北京市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基本目标就是满足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教育阶段常住适龄人口入学需求,主要任务是通过新建、改建、扩建200所中小学校,增加16万个学位。

  2012年,北京市教委在城乡结合部、城市功能拓展区、新城建设区优先实施了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工程,在入学矛盾和需求集中的地区建设一批优质中小学校,共投入约2.4亿元重点建设15所学校,其中,新建校6所,改扩建学校9所。本次重点建设完成后,可新增学位约9492个,其中,小学学位7166个,总学位达到22720个。

  2013年,北京市将继续实施《北京市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工建设30个项目,支持23所小区配套学校二次改造,支持城乡结合部、新城等地区3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虽然应对入学高峰的工作有困难,但是我们相信早作准备、提前布局,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入学问题会得到适当缓解。”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强调。刘岱赵婀娜

  武汉:

  流动花朵进城,学校容得下吗

  2月25日,武汉市各小学同时开学。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区小学招不满、有的区校舍不够用,但共同的是,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日益增长,给城市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记者来到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调查了解,东湖开发区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像个年轻人一样快速成长。通过“托管”附近远城区和农业区的土地,开发区面积不断扩大,每年大量项目落地,企业入驻,伴随着白领、工人等人口的急剧增加,新入学或转学来的小学生也同步增长。

  同时,开发区的城市化进程比其他地区更为明显。几个月不见,就有新一批农民变市民,农田变厂区。仅2012年,该区就加快建设了大批被征地农民还建社区,近4万居民回迁。居住地从分散到集中,“新市民”们对孩子就近上学、上好学的要求也更加迫切。为满足外来人口和新市民的孩子就学要求,2010年至2012年间,开发区教育局就拆旧校、异地重建了7所中小学,3所幼儿园,目前还有两所中小学已基本建成,正在装修。

  重建的7所中小学比起过去,学生吸纳能力增加了144个班。“但还是感觉学校建设速度赶不上学生增长速度。近几年,每年小学生人数都会增长300—400人,经常有家长打电话来反映,他们所住的新小区附近学校太少,孩子入学比较困难。还有的家长千方百计把孩子送进自己认为最好的几所小学,导致这几所小学班额偏大,又招来另一些家长的投诉。”开发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郑帮记说。

  “超级大班”现象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贫困山区则更加普遍。记者在恩施调研发现,这里的初中、小学班级少则六七十人,多则90到100多人。而且,山区孩子家住得远,一般必须寄宿,寄宿生宿舍更加拥挤。在利川市民族中学,记者看到,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摆了8张高低铺,住16个学生。宿舍里孩子们连衣柜都没有,只能把衣物等放在床下。农民进城务工、山区小学撤点并校等,使山区乡镇、县城中小学面临生源爆发式增长的趋势,而由于贫困地区财力困难,新建校、改扩建学校的步伐还是跟不上生源增长的速度。

  3月19日,湖北省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湖北省人口与发展2012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湖北省流动人口835.27万。在跟随父母一起流动的孩子中,一孩即“老大”占74%,一孩之中又以低龄儿童随父母流动比例更高。据统计,一孩中0—5岁学龄前儿童随父母流动的比例近88%,6—11岁为83%,12岁以上的为60%以上。记者田豆豆

  上海:

  五年再建千校,将来还能怎么办

  “‘金猪宝宝’多?再过几年的兔宝宝、龙宝宝还会更多,我们国家正处在新一轮生育人口的高峰期中。”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告诉记者,上海幼儿园数和小学学位面临巨大压力,从2004年起,出生人口进入第三个高峰,每年新生婴儿都比上年持续增加一两万人,2012年出生的“龙宝宝”,更是陡增4万多人,达到22.6万人。

  为了迎接这一次入学高峰,上海从2006年起启动两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8年又启动郊区学校建设工程,市、区两级政府投入资金近百亿,在郊区县建设500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却仍然没能跟上郊区常住人口大幅增加的凶猛势头。到2012学年,郊区中小幼学生已占了全市学生总数的七成以上,但郊区中小幼学校数仅占全市学校总数的六成多。

  虽然同样面临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义务教育学位紧张,在上海,“金猪宝宝”要进入公办小学读书还不太难,“一位难求”的是其中教育水平高、名气大的优质中小学和幼儿园。

  在各大一线城市中间,上海之所以能显得相对从容,缘于它自1994年起已不再仅仅统计户籍人口出生数,而加进了“常住人口”指标,率先将教育设施的建设建立在与常住人口出生人数相挂钩,按照人口周期波动及早布局教育资源,尤其是在城郊结合部大力推进公建配套学校的规划建设。

  不过,说起入学压力,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依然眉头紧锁。忧虑来自不断上涨的外来人口数字。

  以“金猪宝宝”为例,2007年上海出生的16.66万人口中,本地户籍人口10.08万人,可以推算出,本学年将入学的近23万名学龄儿童中,55%以上是非上海户籍人口。这已是连续数年上海新入学的外来人口占学龄儿童半数以上。目前在上海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外来人口,已超过53万人。

  尹后庆透露,近些年来,通常小学入学人数要比6年前本市出生人口数量增加38%左右。按照这一比例,到2012年出生的“龙宝宝”们成长为学龄儿童时,上海各小学要接收的新生人数将达31万人。

  为了应对持续上涨的入学潮,“十二五”期间,上海还将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1042所。而目前,上海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总数不过3000余家。5年间增建1/3,其中88%都将建设在人口大量涌入的郊区。

  “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建校规模。这一轮建设之后,上海恐怕再没有学校建设的余地了。”倪闽景说。

  让倪闽景更焦虑的是,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的区域分布较难准确预测,提前布局教育资源有时会失去判断依据。以地处城郊结合部的松江区九亭镇为例,这里原本建有大量低密度住宅,规划居住人口3万,但由于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工作机会较多,实际居住人口竟高达30万人,原来配套建设的学校不能满足需要,只能紧急补建。据悉,在像九亭这样聚居人口远远超过规划目标和设施承载力的地区,上海市教委和一些区县目前正在紧急补建的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就有150所。

  “要解决教育资源均衡和科学布局问题,还需要提高城市人口的科学管理水平,认真研究城市发展战略。”显然,倪闽景还在被这样一个念头困扰着:

  新建千校之后,人口向一线城市的迁徙聚集继续,还能怎么办?记者姜泓冰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 叶燕增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