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了16年的双水民中
只剩100多名学生
云阳双水民中校长王晓东出生在教育世家。
王占荣,王晓东的父亲,在高阳中学当了40年的语文教师。
王赋兴,王晓东的爷爷,曾是镇上唯一的私塾先生。
王文波,王晓东的祖祖,也是镇上唯一的私塾先生。
文化大革命时,从爷爷王赋兴开始家道中落。到了父亲这一代,在当地也算是名门望族。作为双龙镇上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王晓东子承父业,创办了云阳双龙镇唯一的一所民办中学———双水民中。但现在这所成立了16年的民办学校生源下滑、经费紧张,正面临生存的威胁。
双水民中校长王晓东。受访者供图
校长送学生回家
双龙镇位于云阳县西北部。这里距离开县余兰芬校长的凤凰小学不到50公里。
时间回到2012年1月14日,云阳县双龙镇的天气还不错。从双水中学到顶兴的一座不知名的小山上,一大一小两个身影正在攀行。
孩子是双水民中初三·一班的学生王俊。他从小就是个孤儿,被顶兴的一名聋哑人收养。在2005年的时候,养父在打工的时候失踪了,至今未归。
大人是双水民中的校长,46岁的王晓东。自从2011年5月得知王俊的家世后,他就对这个学生特别留意。当年深秋,双龙镇秋风萧瑟,双水民中操场上,王俊穿着一件单衣,脚上穿着一双破旧的胶鞋,冷得瑟瑟发抖。王晓东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带着王俊来到街上,花250元为他置办了一套秋衣秋裤、一件黑色羽绒服、一条浅蓝色牛仔裤和三双毛线袜子。
2012年1月23日就是除夕夜,王晓东担忧王俊家里的情况,就借着送王俊回家的机会,顺便去看看。
10多公里的路程,他们走了近2小时。一路上,王晓东问了9次,“还有好久?”得到的回答却都是“还早”。
在双水民中238个学生中,像王俊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
让王晓东印象最深的是2001年,一名女同学相依为命的奶奶突然过世,而她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这名女同学不知道该怎么办。当晚10点过,她给王晓东打电话求助。接到电话后,王晓东连夜赶到女同学家里,帮她奶奶料理后事。
学校走到十字路口
其实,王晓东年轻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他居然是一位民办中学的校长。他24岁那年,就外出到深圳打工了,当时,镇上外出打工的人寥寥无几。
来到深圳,他先后做过高力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的保安和人事经理。当保安的时候,工资是3500元/月,共当了16个月。人事经理工资更高,实行的是当时罕见的年薪制,一年20万。
这样的工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但王晓东的人生在1996年下半年发生了转折。
父亲病重,叫他回家。他只得放弃工作,从深圳回到双龙镇,照顾老人。
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父亲恢复得很快。想到父亲年纪大了,孩子又还小,在外面打工不能照顾家里。种种顾虑之下,他留在了家乡。那时,他是双龙镇最有钱的人。
由于当地没有中学,离双龙镇最近的中学也在20公里开外,父亲建议他在双龙镇上办一个民办中学,造福乡民。于是,王晓东子承父业,1997年,在镇上办起了双水民中。
办学之初,他就遇上了麻烦事,申请云阳县教委的办学许可证就遇到了问题:不能办!最终还是当了一辈子教师的父亲出面,才将第一步办学工作落实好。接下来的教育工作,王晓东也是两眼一抹黑,还是父亲提供了帮助。在刚刚招进学生的时候,父亲就大力支持他的双水民中,亲自教课一年有余,并对任课教师进行业务上的指导。
渐渐地,双水民中步入正轨,那是父亲的一句话成为了他的座右铭:“初中的讲台不好站。”从此以后,在这句话的激励下,他就开始了自己的教育事业。
在2005年时,他的教育事业达到了顶峰,在校学生共396人。但王晓东的日子不好过,由于双水民中属于九年义务教育,学生不交学费,学校的维持全靠相关的政策补贴勉强维持。
双水民中共有7名教师,每个月的工资为1500元/月,一年就需要12万左右来支付教师工资,这还不算学校设施的维护费用。这种情况让王晓东有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之感。
目前,受公办学校招生影响,双水民中仅剩约100名学生。辛辛苦苦办了16年的学校走到了十字路口,王晓东不知道是继续坚持,还是关闭学校,两条路都很难。
“如果学校不在了,我和学校的老师就会失业,加上年纪大了,还不知道该怎样继续生存下去……”王晓东沉重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