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清明祭奠别出心裁 代人扫墓过于追求形式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3-28 09:06:56

  你听说过代人扫墓吗?清明将至,不少远在他乡、甚至异国的人又开始忧愁扫墓问题。回乡扫墓,实在耗时耗力;不回去,又觉得对不起先人,于是有些人选择了花钱买服务,请人代替自己扫墓。对此,网友褒贬不一:有人理解,表示这不失为权宜之计;也有人反对,认为此举多了商业化少了温情味。

  “他们提供的服务主要有打扫墓碑,上贡品、鲜花、蜡烛和冥纸,鞠躬等。”丽水人周倜然和家人在西班牙开了一家餐馆,已有5年没回老家了。去年,他得知代人扫墓的服务,就在网上搜到这样的卖家,花500元购买了这一服务。

  “整个过程他们都会通过视频和照片的形式,为我们记录并传过来。”对于周倜然来说,这500元花得比较值,“这么多年没去扫墓,坟墓周边都长满了野草。”今年,因为依然回不了老家,他打算还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祭扫先人。

  “我们会根据客人需求,增加服务内容,比如磕一个头,加100元;哭10分钟,再加150元。”记者联系到淘宝上一个代人扫墓的重庆卖家,他这样告诉记者。

  今年清明节,杭州主城区各公墓陵园,包括浙江安贤陵园、杭州半山公墓、杭州龙居寺陵园、杭州钱江陵园、杭州南山陵园、杭州第二公墓、杭州华侨陵园也推出了代客扫墓服务。

  陵园工作人员表示,祭祀用的鲜花等商品需要自费,绢花100元至200元不等,鲜花300元至500元不等。

  代人扫墓虽然满足了一些人的需求,但是“雷声大,雨点小”,相比前两年的火爆,今年则有遇冷趋势。

  “生意不好做,今年不做了。”记者联系到在杭州读书的大学生林刚(化名),他在电话里明确答复。去年,林刚看到有人在清明节期间替人扫墓,赚了几万元,便在淘宝开了一家网店,谁知问的人多,成交的少,折腾了半个多月,一单生意都没做成。

  打开淘宝网,在搜索栏输入“代人扫墓”字样,有41页,共1000多家,但杭州地区却只有1家。该网页显示,浏览次数199次,成交量却为零。

  相比网上的冷清,陵园代客扫墓人数相比去年却有所增加,“往年非常少,而今年的预约比较多。”安贤陵园李经理说。

  “清明节,即使来不及赶回去,也无法接受让别人替我们去扫墓。”杭州市民宋先生的话说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许多人在情感上还是无法接受一个陌生人替自己去献花、鞠躬,甚至磕头。

  据民俗专家考证,其实早在宋代,便有雇人送葬、替人哭丧的做法。有网友认为,请人代为扫墓,可以降低出行成本,也能节约公共资源。“你想,中国人‘集体回家’过春节已够折腾了,如果每年再来一个‘集体扫墓’,这怎么得了?”

  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认为,清明节,是对祖先的一种缅怀,通过这样的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也是家庭、家族向心力的一种折射。正是出于此,国家把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让大家回乡祭祖,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如今网上提供代人扫墓的生意,乏人问津,表明国人很难接受这种仪式,毕竟,只有亲力亲为才能表达内心的情愫。如果自己不能赶回去祭扫,也会委托在家乡的亲戚,而请那些毫无关联的人代为扫墓,就过于追求形式了,这是对逝去亲人的不敬重。

  [-网友发言]

  @南海护渔:请人代为扫墓,本身并没什么,但花钱代工就有些说不过去。实在没时间没精力,不妨考虑网络祭扫。当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清明祭扫,我们应该以虔诚的心理来看待,能回去就回去吧。

  @MilanRobert:其实,缅怀先人不一定要按照固有形式,也不一定要特定某个时间,主要还是态度问题,有心就好……如果有人仅仅为缅怀而缅怀,或者只是为了撑面子而雇人缅怀,那还不如不要。听起来像是给先人长脸,实则更像是给先人丢脸!

  @潇洒摔死的鸟:个人感情上不能接受,但可以理解。扫墓是一种感情寄托,不要用道德来约束别人,给人压力,心到了即可。

  @我是天牛:祭奠先人,未必只有去坟前一种方式,寄托哀思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古人就流行写诗文。而扫墓,也不是只有清明节才能去,只要心怀先人,何必纠结清明节这天呢?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张丽 陈勇 编辑: 叶燕增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