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交流讨论
“减负”实施多年效果难尽人意 怎么减仍需要探索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3-27 13:41:35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在4月1日至5月10日间,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轻学生负担的自查工作,5月15日前须将自查结果报教育部。

  伴随着通知的下发,昨天上午,教育部组织了“减负万里行”活动新闻通气与策划会,然而家长和记者的高度关注,却让现场成为了一场“怎样才能为孩子有效减负”的争鸣探讨会。减负,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然而实施多年,效果却始终难以尽如人意。减负究竟该“减什么”?怎样让“减负”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问题一:各地纷纷采取的切实减负措施,为什么师生家长不买账?

  新学期伊始,北京、青岛、厦门等多地教育部门都出台了减负措施。为了能够具有可操作性,北京市教委更是对减负指标进行了量化和细化。比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小学生每天不超过6节课、在校时间不超过6个小时,初中不超过7节课、在校时间不超过8个小时。

  然而通气会上,一位记者还是忍不住问了这样的问题:

  记者:现在减负有这样一个规定,减负限定小学一二年级不许超过6个小时,下午3点多钟就放学了。你说学校的设施那么好,我们又不能利用,把我们赶出去了,逼着我们把孩子带出去了,实际上不是给家长减负,给家长增加麻烦。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表示理解的同时强调说:还是要以人为本。

  王定华:如果下午3、4点钟,不顾家长的强烈需求,一味地把孩子赶出学校,我觉得也不是以人为本的表现。实践主要就是规定,它不能够超过这个时间又进行学科类的培训,过多地机械重复、反复训练,体育艺术活动、兴趣小组的活动,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参与的活动不在此列。

  问题二:减负究竟要“减什么”,“加什么”?

  让年轻妈妈们苦恼的是:究竟怎样才能为孩子“减负”,别人的孩子都报学习班的时候坚持不报班可行吗?

  家长:打算上奥数、上英语我说都不上,他说都不上可以,等到四年级的时候就绷不住了,还要面临择校。如果你的孩子完全没有学习基础,想赶是赶不上的,如果不赶的话你特别挫败。我做教育的,但是我的孩子择校的时候被拒之门外了。

  如果社会上流传的“牛孩儿”仍然是“学霸”、“考神”,家长和孩子们的负担怎么减。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道出了其中的关键:

  熊丙奇:学生真正的负担是来自于精神的负担。如果说给学生的题目是做一个小课题研究,他自己去创造、去研究、去思考的题目,花得时间更长,但是他感觉有兴趣。真正要做的,是要打破我们升学教育的体系。

  问题三:教育体制不改革,我们的“减负”会不会仍然是一句口号?

  会上不少记者都提到了“教育考评体系改革”。大家认为:如果“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不变,如果“德智体”科学综合评价体系未建立,“减负”不会取得实效。厦门双十中学思明分校校长黄学斌更是直言:大家最担心的就是教育部门对学校的教学评价怎么来认定,否则减负还将是一句空话。

  黄学斌:管理部门能够认定说这个学校素质教育做的很好,但中考成绩可能不是很如意,家长能接受吗,教育部门能欣赏吗?如果可以,我想大家都很放得开。

  在这次“减负万里行”活动的通知中,记者看到:除了开展专项督察、规范办学外,还出现了科学划定学校招生范围、推介“身边的好学校”、开展中考制度改革、推进综合素质评价、鼓励用等级制呈现中考成绩等措施。王定华司长说:减负是组合拳,社会、学校、师生、家长要合力才能为孩子们松绑,让他们的成长过程有梦想相随、有兴趣相伴、有快乐的童年。

  王定华:探索科学评价,完善评价体系。不能仅仅看升学率,不能仅仅看学生的学业成绩,要对他进行德智体美的全面衡量,还有看他的发展的轨迹。使规范办学行为蔚然成风,使更新教育观念、营造良好氛围这样的主题能够成为大家长期的自觉行动。

  其实,针对教育改革和学生减负,各地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早在28年前,沈阳铁路第五小学就提出向课堂要效率,知识在课上消化,不留待课后“加班”。28年来,他们没有向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虽然没有课业上的家庭作业,但学生回家也并非没事可做。学校开设了科技制作、泥塑、乒乓球、花式篮球、竖笛、围棋等课程。学校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发展兴趣爱好。每个学期,学生们都会领到读书笔记本,里面有10多本老师和家长共同列出的童话和科普书籍,学生要如实记录下感兴趣的知识、看书时的想法,写下对书的评价。

  尽管开始阶段,学校也曾面对过质疑。但铁路五小用实际成绩打消了人们的疑虑。各中学普遍评价,来自铁路五小的学生很活泼、语言表达能力强、学习能力突出。该校学生甚至成为了各中学争抢的对象。不过,铁路五小的学生也有自己的烦恼:所有初中作业都很多,刚上初中,他们普遍感到不习惯。毕竟,教育改革,仅仅在个别学校试点远远不够,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记者刘玉蕾)

来源: 中广网 作者: 编辑: 叶燕增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