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公司的危机公关小组们估计很久没有这样忙碌了。今年3·15对于很多汽车公司来说都像一场噩梦,比如大众、江淮。一天后,正当其他厂商庆幸没被点到名字,紧接着宝马、奔驰、奥迪(BBA)组合又陷入“沥青门”。
江淮一位部长说,几天来感觉像经历一场512地震,她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张0点0分的手机截屏图———每天电话采访都不知不觉接听到深夜。
今年多家车企被央视频繁点名,虽被网友调侃是为了转移奶粉、PM 2.5的注意力,但汽车公司有没有反思过,自己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出了什么问题?
长久以来,汽车公司尤其一些大公司就像一个个戴着粗金链子的暴发户,给人以财大气粗的印象。有什么投诉,一切皆用钱摆平,用广告捂住媒体监督的悠悠之口。慢慢地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媒体,厂家都养成了“傲慢”的心态,对消费者投诉能拖就拖,以为“拍平、深埋”,问题就不存在了。
汽车是一部跑在路上的动态机器,容易发生故障,有些问题也许是使用不当造成的,未必和产品质量有直接关联,但因为一些车企的这种傲慢,往往把小事化大,把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最后也沾揽到身上。
汽车产业这个系统工程,在制造、营销、售后容不得有一块短板,有一个豁口,问题的洪水就会借势一发不可收拾地喷溅出来。
这次汽车行业成了重灾区,民众的负面情绪被进一步点燃,制造标准、召回等中外“双重标准”的存在就是一条“爱冒烟”的导火索。
假如说中国的牛奶标准低是为了更低价格,让更多的低收入人群可以喝到奶制品,这种说法如果勉强能站住脚的话,那么汽车,中国人付出了比别国更昂贵的成本,却买了一部更低标准的汽车,这样的逻辑是让人想不通的。
中国民众心理脆弱呈度很像100多年前被称为“东亚病夫”那个阶段,呼吸着比别国糟糕的空气、吃着毒米、高残留的农药蔬菜、以及高残留抗生素的肉制品,喂养下一代不安全的奶粉,而就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自己用生命和健康换来的汽车也毛病不断,如不更好地解决,各阶层民众的义和团情绪很容易被煽动起来。
有了今年3·15的教训,希望车企们吃一堑长一智。无论制造标准还是售后政策要中外同一标准,别抱着侥幸的心理,以为用更生动的话术就可以推诿过关,在今后这样的机会估计会越来越少。哪怕你处理力度比国外更积极更激进(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也没用。过犹不及。现在民众还不自信,还只接受平等的标准而不是“双重标准”。
另外,中国消费市场出现的问题仅靠一台晚会来解决,监管部门的光环完全被一台晚会覆盖,这在若干年后,都可能成为一个历史的笑谈。
逐利是企业的必然选择,如果法律不健全、监管再不力,企业很容易走上一条逆生长道路。今年的3·15曝光众多车企,希望是释放一个信号———国家开始着力建设一个更加规范、更具秩序性的汽车行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