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接到一封署名鞠清明的读者来信说,前几天感冒,我去药店买药。本来想买“日康”,可销售人员说“日康”没有了,又向我推荐了另一种药,并说成分都是“复方氨酚烷胺”。一个是胶囊,一个是片剂,成分都一样,厂家不同,叫法就不同。
“那价格一样吗?”“价格当然不一样,这个11元钱一盒,这个药效快。”
我拿起了一盒,看了看说明书,主要成分和我以前经常服用的“日康”都一样,缓解的症状,药的剂量也一模一样,“日康”只要4元钱,相差了7元钱。销售人员说“这个药效快”,难道药效快慢取决于价钱吗?
回家后我上网输入“复方氨酚烷胺”,百度上一下子搜出来200余家药企生产,分片、胶囊、颗粒等,化学成分相同,功能也一样,只是厂家不同,价格相差也很大。
很多药品都有两个名称,如“复方氨酚烷胺”属于通用名,而“日康”等是药企注册的商品名称。我就想告诉大家,买药时还真得留心。
一封读者来信,提出了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买药、吃药的困惑。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品价格为什么有高有低?低价药为什么经常处于短缺状态?规格中单位是g,用法中就变成用mg,怎么换算?挺大的盒,怎么只装了一板药?把药买回来了,可药品说明书看不明白,用法用量不清晰,药物禁忌介绍模糊……带着这样一些疑问,记者在长春走访了几家药品市场。
新包装背后的价格变化
在长春市某药店,记者买了一盒茶碱缓释片,在大约长13厘米,宽7.3厘米,高1.8厘米的盒子里只装了大约4厘米的一板药,12片。粗估一下,以这样一板药的大小,一盒应该可以装4板以上。记者看了一下柜台内的药品,与茶碱缓释片盒大小相当的药品盒占很大一部分,而上面标注内装药品的数量也5-24片不等。两板或是三板药可以装到一盒出售的,被分成了两盒或是三盒也不在少数,记者就几种药询问可以吃几天,售货员的回答是都在2-3天左右,“一盒不够,一个疗程最少得三盒,需要巩固一下。”售货员一般都会建议买两盒以上,“方便治疗”。
同在这家药店,一位顾客询问有没有氯霉素眼药水,售货员从柜台拿出个药盒,随口说:“7.5元一盒。”顾客问,有没有那种塑料管的,售货员回答,没有,只有这一种。那位顾客打开盒子看了一下,自言自语说:“这不就是原来的那种吗?以前也就5毛钱一管啊。”售货员没有表情的问了一句,“要吗?”那位顾客拿着药盒来回看了几遍,最后无奈地让售货员开了小票去收银台交了款,同样的一种药换了包装就卖出了另外的价钱,真是有点让人想不通。
同一种药不同价,低价药“被”冷落
在长春市一家药品连锁超市内,记者要买青霉素V钾片。“有,10元一盒,你要几盒。”售货员在柜台里拿出一盒。“有便宜一点的吧?”“有,8元一盒。”售货员又拿出一盒药放到记者面前。“有没有两三元一盒的?”售货员的态度有了些变化,并不积极给记者找药,只是指了指柜台下边说,“你自己看。”记者蹲下身,才在柜台下层看到标有两元钱一盒的青霉素V钾片。
记者又换了几家药店,直接问是否有两元钱的青霉素V钾片,得到的回答基本上都说没有。一路走下来,记者在各家药店里也留意了一下,像青霉素V钾片、去痛片、牛黄解毒片、维C银翘片等百姓常用的低价药,大多都摆放在柜台的下层不显眼的地方,在药店的上层柜台里根本看不到。在介绍药品时,虽然药品是同一种,厂家不同,价格也不同,售货员大都选择高价药介绍。
同一种药好多厂家都会生产,就拿青霉素V钾片来说,2元、8元、10元,甚至更贵的也有。一位曾做过药品代理的张先生对记者说:“我的药品基本都送到个体药店,连锁药店都是统一配货的,不好送进去。个体药店一般会收一定比例的提成,那是必须给的,售货员推销我们的药也会有一定的提成。”从张先生的话中不难看出,售货员之所以推荐某个药品,和他们的收入是有一定关联的。药价高的提成也高,低价药就谈不到提成了。而普通消费者买药,大多都会接受售货员的建议,很少会主动去选择药品。
药品说明书几人能读懂
一张随药携带的说明书也有很大“学问”。药品的规格不同,用法用量也不同。以往在用法用量一栏都是写一片药多少g,一天吃几次,一次吃几片,看上去很直观,也很容易让人懂,但是现在有些药品并不是这种统一的直观标注。再拿青霉素V钾片来说,记者看到有一种青霉素V钾片上是这样标注的,规格0.236g一片,用法中一次125-250mg,这让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很迷惑,到底该吃多少才对?再加上说明书字小,他们眼花根本看不清楚。
最可怕的是在很多药品说明书上并没有标注过敏体质的患者要怎样服药。对于这个问题松原的孟庆微深有体会,她是很严重的过敏体质,本身这个情况就已经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但现在最不方便的事情却是吃药。她说,在她所服用的很多药品说明书里面都没有对她这种身体状况的特殊说明,即使有也是很专业的术语,看不明白。现在,即使是感冒发烧这样的小毛病也得折腾到医院,每次都得花费好几百元,因为很多时候医生都会建议她使用不用做过敏检测的进口药,为了自己的身体,即使再贵再折腾也得认。
儿童用药困惑多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家长对于如何给儿童用药有很多的困惑,尤其是10岁上下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用药很是让人头疼,用适合幼儿的药剂量小,每次都要大剂量的才能有效果,孩子不愿意服用,用成人的药品又怕对孩子有伤害,真不知道该怎样给孩子用药才好。
更让人困惑的就是“掰药”,白山市读者王立说,有很多片剂药给孩子吃的时候说明书上写的都是一半的剂量,但掰的时候总会有大小之分。袋装的颗粒药就更不好区分了,“一半或者是三分之一怎么才能弄准确啊”。如果厂家在生产的时候就能为消费者多考虑一些,把剂量划分得更清楚,这种问题就不会存在了。
相对于“掰药”,更让家长们不知所措的就是“酌情”。这“酌情”到底是多少啊?是谁来“酌情”?有病不去医院而是买药来吃,本来就是为了减少麻烦,为了方便,可这样的说明却给人带来了烦恼。消费者不是专业人士,这个情真的不好“酌”,尤其是面对给孩子用药。再者,据专家说,有些片剂药掰开用,作用会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