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电影市场现实:观众爱看娱乐强、无需过分思考作品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3-19 15:21:46

  票房奇迹下中国电影可否高枕无忧

  -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现实,即:观众更倾向于观看那些娱乐性强、带有搞笑元素、无需过分思考的作品

  -2001年至2010年,是中国电影飞速发展的十年,票房增长达到1069%,增长速度全球罕见

  -类型单一、风格趋同、题材重复、趣味低俗、缺乏创意等一系列顽疾,正在不断蚕食中国电影的生机和活力

  -电影与观众实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互动,实现双方的共同提升,应成为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目标

  核心提示

  2012年末至2013年初,是中国电影市场频频刷新纪录的一段特殊日子。《泰囧》、《十二生肖》、《西游·降魔篇》的票房相继突破10亿元大关,这前所未有的“盛景”展现出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然而,在欢呼雀跃的同时,各种争议和质疑却为繁华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忧虑。

  纵观近年来中国国产电影的票房排行榜,几乎淹没在以“娱乐”、“搞笑”、“煽情”甚至是“低俗”为卖点的各色作品之中。“票房与口水齐飞,炒作共骂战一色”,成了热门电影上映时必然出现的场景。当许多人第3次、第4次走进影院观看《泰囧》的时候,也有许多人在《一代宗师》的放映厅里鼾声大作;当许多人奋力从《西游·降魔篇》中挖掘“无厘头”背后的深刻时,也有许多人看着《悲惨世界》不由得笑出声来。人们开始觉得惶惑,为什么中国观众对搞笑和煽情元素如此热衷,却对严肃、文艺的题材表现冷淡,甚至出现难以理解的反应?是电影创作者没有捕捉准观众的心理,还是电影市场没有为更丰富的题材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抑或是中国的观影文化真的到了需要反思的时候?

  本期开始,本版将聚焦上述现象,通过展现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现状,来透视其生态环境,并剖析中国观众的观影文化和内在心理。同时,面对消费主义心态日益膨胀的现实,探讨中国电影应当如何平衡商业与文化的关系,怎样摆脱逐渐步向“娱乐至死”的困境,并为如何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寻找路径。

  在现代社会,电影是制造、记录和传播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当光与影不断交错时,它所讲述的并不仅仅是一段欢乐或悲戚的故事,更是在表达理念,呈现人心。从电影中,人们看到的是既真实又虚幻的世界,体味到的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情怀。电影的魅力在于它的亦远亦近,在于它对情感的洞察和穿透。历史上的每一部经典电影,无不具有令人再三咀嚼的魅力,这种魅力源自于电影本身所传递的思想深度与厚度。

  电影是互动的艺术,它为观众提供思考的空间,同时,观众也要具有接收电影所表达的讯息的愿望和能力。只有实现了互动,电影和观众才能真正创造出一种共鸣的局面,从而实现电影的价值,也令观众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对于电影制作者来说,互动并不意味着盲目迎合;对于观众来说,互动也不是盲目接收。推动电影与观众实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互动,实现双方的共同提升,应当成为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目标。

  《悲惨世界》与《西游·降魔篇》在票房数字和观众回响方面呈现出来的强烈反差,生动反映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现实,即:观众更倾向于观看那些娱乐性强、带有搞笑元素、无需过分思考的作品

  过去的一周,电影发烧友们最热衷的话题一定是《悲惨世界》。这部在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奥斯卡金像奖等多个颁奖礼频频获奖的年度巨作,此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然而,它登陆中国内地后却遭遇到十分尴尬的局面。

  在微博搜索关键词“悲惨世界”,有关“笑场”的描述会时不时跳入眼中。网友们评论说:“奥斯卡得奖作品《悲惨世界》拍的真是………好!但是非常非常非常抱歉,我笑场了N多次”,“刚看完《悲惨世界》,今天的观影感受完全就是另一个悲惨世界,一圈人自从发现这是个歌剧开始就一直盼着结束,一开唱就倒吸冷气加笑场,冉·阿让生命尽头时还嘀咕终于死了”,“《悲惨世界》,多么让人震撼的电影,看到俺泪流满面,唯美音乐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有人居然笑场了”……

  电影《悲惨世界》有经典文学原著做基础,而且制作精良,演员阵容强劲,但从目前的市场反应来看,似乎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中国观众的青睐,票房表现低于预期。有媒体甚至揶揄说:“音乐大片《悲惨世界》在中国上映后的前期票房仅达《西游·降魔篇》的十分之一。”一部是以文学巨著为蓝本、以音乐为表现手法的文艺电影,一部是以无厘头喜剧作包装、带有神话色彩的超现实电影,两者本来不存在相互比较的必要,但是,它们在票房数字和观众回响方面呈现出来的强烈反差,却生动反映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现实,即:观众更倾向于观看那些娱乐性强、带有搞笑元素、无需过分思考的作品。

  有评论认为,《悲惨世界》在中国遇冷是因为“水土不服”,诚然,西方电影的叙述方式和思想表达未必符合东方观众的审美需求,文化差异难免会造成隔阂,进而给观影感受带来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能够在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电影,无论是本土制作还是海外引进,大多数都是极富娱乐性的商业制作。反观那些严肃的、艺术性较高的电影,却很难取得与电影品质相适衬的票房成绩,甚至还会被观众批评为意念晦涩、内容无聊、风格沉闷。

  在中国电影市场仍未对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发行与放映形成一种更为合理的定位和区分时,它们就难以避免被摆在同一个天平上进行比较,而后者的生存空间也必然会遭到前者的严重挤压。商业片尤其是充斥着搞笑与低级趣味的作品一旦在市场上形成压倒性的份额优势,必然会导致大众审美标准单一化、审美趣味模式化。于是,一个怪圈便会随之出现:一部迎合观众口味的电影获得了票房成功,制片人为了获得利益而复制出相同风格的第二代产品,观众继续走进电影院,第三代、第四代产品继续被制造出来。如此循环往复,电影失去了创新,愈加粗糙,而观众也在不断接收同样的东西,欣赏能力也会随之下降。

  电影的艺术属性和商业属性未必是水火不容的,相反,两者的和谐统一恰恰是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所真正需要的局面

  电影是艺术还是产品?这是一个争论不休但始终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电影当然是艺术,因为它包含了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摄影、建筑等多种艺术门类的成就和经验,它用光影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创造了任何一种其他艺术都不可能取替的精神享受。但是,电影也一定是产品,“是一种商业运作的大众艺术;电影是个人消费,是竞争领域的行业;电影是一种工业,电影流通是商业贸易,须遵守服务性商贸的市场规则。 ”电影的艺术属性和商业属性未必是水火不容的,相反,两者的和谐统一恰恰是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所真正需要的局面。

  2012年,美国著名剧作家罗伯特·麦基参与微博访谈,与王宛平等中国影视界人士进行跨国界交流。他非常直率地指出:“如果制片人从一开始就假设哪种电影能够挣钱或不挣钱,那么,这样的想法注定会摧毁中国电影。 ”他认为,目前,中国更需要既能理解艺术又能在商业上敢于赔光老本的制片人。有人可能认为麦基的话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在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环境中,谁敢轻言赔老本式的投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麦基又的确讲出了一个道理——电影制作不能惟票房至上,电影人需要学会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寻找平衡点。

  刚刚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于中国上映之前曾表示,“要在艺术良心和商业利益间找到微妙的平衡,就会变得很痛苦。”不过,李安的“痛苦”尝试最终获得了成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全球票房超过5亿美元,在中国内地的票房接近6亿元人民币,其商业价值毋庸置疑,而艺术价值也得到了充分肯定,更重要的是,它为包括中国观众在内的全球观众提供了一种具有跨文化意涵的新的精神体验,同时,也开辟了新的思考空间,为这部电影成为经典创造了可能。

  截至3月16日,《西游·降魔篇》的票房已经累计达到12.33亿元,距离冠军《泰囧》的12.6亿元还差2700万元,预计10天内便可打破纪录。在《泰囧》上映前,没人预料到它的票房会达到如此惊人的数字,而在《西游·降魔篇》上映前,也没有人敢肯定地说它会超越《泰囧》的票房。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两部电影相继突破12亿票房大关,且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态势,实在是构成了中国电影历史上一幕罕见的景象。不过,在《泰囧》和《西游·降魔篇》票房双双告捷的同时,却也同样遭遇了纷至沓来的质疑声。

  “俗”,是最近半年来频繁现身各类影评的热词之一,因为最热门的两部电影都被指责存在庸俗、低俗、媚俗的倾向。庸俗、低俗、媚俗,顾名思义是指低级趣味,使人萎靡、颓废的内容,它们是相对于高尚情趣、积极上进、令人奋进等社会进步意义和价值内容而存在的。 《泰囧》与《西游·降魔篇》是否庸俗、低俗和媚俗,不同视角的人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前者插科打诨式的台词和后者无厘头式的恶搞都能令人感觉到强烈的目的性,制作者在迎合观众口味方面做出了精准的计算。

  《泰囧》的故事、风格以及节奏,极其恰当地适应了快餐时代的需求;《西游·降魔篇》则进一步发挥了周星驰颠覆正统、反经典的作风,十分契合当下“簈丝”文化盛行的社会氛围。可以说,《泰囧》、《西游·降魔篇》的票房成功源自于对时代环境与大众心理的准确捕捉,从这一意义上来看,这两部电影也实现了某种社会价值。但是,让人感到不安的是,为什么受到大众追捧的总是这类电影?即便它们的存在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即便它们的确满足了大众某些层面的文化心理需求,但是,它们仍然不应该成为中国电影中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作品。

  电影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一部真正优秀的电影要齐备其三,而不可缺其一。当电影的商业属性被无限放大,而艺术属性却乏人问津时,电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一定会朝着畸形的方向发展,最终步向崩溃的边缘。

  一系列顽疾正在不断蚕食中国电影的生机和活力。当下,中国电影并不需要高歌欢庆,最需要的是沉下去认真反思

  2001年至2010年,是中国电影飞速发展的十年。根据《中国电影产业备忘》的统计,2001年,国产电影故事片仅有88部, 2010年便达到了526部;2001年全国票房收入8.7亿元, 2010年则超越了100亿元,增长达到1069%。 2002年,由张艺谋执导的《英雄》以2.5亿元票房创下当时的纪录,成为首部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到了2010年票房超亿元的国产电影已经多达17部。 2012年,中国电影的年产量达到了惊人的745部,平均每天有超过2部电影诞生,总票房为170.73亿元,其中国产电影超过80亿元,总观众人次为20亿。业内认为,中国电影票房的增长速度堪称全球罕见,按照保守估计,2013年的全年票房要突破200亿元大关几乎是轻而易举便可完成的任务。

  中国电影市场的确潜力无限、机会无限,在这样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下,热钱滚滚涌入,逐利成为许多电影制作者投身此行业的终极目的,因而,用“逐利时代”来标签中国电影目前的状态绝不是夸张。可以预见,随着《泰囧》、《西游·降魔篇》等电影接连创造票房奇迹,这类作品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众多电影复制和模仿的对象,原因无他,就因为观众愿意掏钱看。或许2013年的票房榜会被《某囧》或者《西游·某某篇》或者其他未知的娱乐大片所占据,而观众除了一遍又一遍地在放映厅中兴奋和大笑一场之外,能从中获得多少精神助益呢?中国电影的整体质量又能凭此得到提升吗?

  总而言之,随着中国电影前进的步伐逐渐加快,对于电影本身的思考也应该越来越深入。一个又一个票房奇迹并不意味着中国电影已经高枕无忧,相反,类型单一、风格趋同、题材重复、趣味低俗、缺乏创意等一系列顽疾,正在不断蚕食中国电影的生机和活力。当下,中国电影并不需要高歌欢庆,最需要的是沉下去认真反思。

来源: 辽宁日报 作者: 记者:王 研 编辑: 叶燕增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