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清新画风真切语言 留守儿童漫画故事走红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3-18 10:05:07

每当收获季节,艾花花会想念父母

  留守儿童独立、自强

  艾花花和艾草草姐弟俩

  作者许铃,笑得很阳光

  近日,一个以留守儿童为原型而创作的系列漫画《艾花花乡下日记》和《艾草草城市日记》在网上迅速走红,漫画以清新的画风和真切的语言打动了许多网友的心,也引起了大家对留守儿童问题更加深切的关注。昨天,记者采访到这组漫画的作者“艾琳格格”许铃,她今年27岁,是重庆歌乐山一所职业高中的美术老师。许铃告诉记者,自己就曾经是留守儿童,而漫画中的主人公艾花花和艾草草的生活,讲的正是自己和弟弟的故事。

  漫画讲述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

  “艾花花和艾草草分别是两位长着月亮眼睛、太阳眼睛、星星嘴巴的稻草人,穿戴着简单朴素的衣服和帽子。原本在田野里快乐生活的两个伙伴,因为一阵大风,一个被吹到了城市,一个还留在农村。”

  《艾花花乡下日记》这样描述花花在农村的生活。拥有着蓝天、白云和众多伙伴的艾草草在农村虽然生活得很快乐,可是,伙伴们却只能生活在没有父母关爱的环境中,包揽着家务和农活,努力地自己照顾自己。他们渴望和城里孩子一样能够坐在宽敞的教室,放学后可以和爸妈呆在一起,不用割稻子,也不用养牲口。但是即使辛苦,艾花花却坚强而乐观,她努力地学习,从不抱怨生活的压力。坚信自己有一天也能过上梦想中城里人的生活。

  《艾草草城市日记》刻画了被风从农村吹到城市的艾草草,终于过上了电视里才有的生活,却也经历着城市所带来的迷茫。在城里,父母依旧在外打工,虽然这里有高楼大厦、宽敞的教室,但是自己却总格格不入,还会被嘲笑。为了融入梦想中的都市,草草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困难,决心在城市里好好地生活下去。

  这两个系列漫画从去年4月份开始创作,各包含了30多张手绘稿,《艾花花乡下日记》用彩铅着色,表达乡下的粗糙格调;《艾草草城市日记》用水彩着色,表达城市的细腻格调。今年3月份传到留守儿童贴吧后,感动了很多网友。

  作者自述这些都是亲身经历

  《艾花花乡下日记》和《艾草草城市日记》系列漫画的创造灵感来源于作者许铃和弟弟的亲身经历。她说:“小的时候父母出去打工,每次出去就是几个月或半年,我和弟弟由爷爷奶奶照顾。也算是半个留守儿童。”因为自己是美术老师,而且自己所在的学校也有很多学生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所以她希望把自己和弟弟的经历画出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关心留守儿童。

  许铃告诉记者,自己的老家是四川自贡的一个乡村,漫画中来到城市生活的艾草草的原型是弟弟。弟弟初中毕业后到海南打工,但是因为学历较低,虽然在城市辛苦地工作,却和城里人显得格格不入。许铃希望弟弟能和草草一样不气馁,融入城市,过上梦想中的生活。许玲把自己比作花花,小时候在农村虽然要干农活,生活条件也不好,可是靠着努力考上大学,成为了城里的一名老师。许铃把自己和弟弟的经历,以及看到的其他留守儿童的生活综合到漫画之中,展现了在逆境中却无比坚强、乐观,向上的留守儿童形象。她也希望这种坚强的形象能在网友们心中留下印记,希望网友们知道,他们关心和怜悯的对象不是弱者,恰恰是面对生活最坚强的人。

  网友感动号召“关爱留守儿童”

  许铃的艾花花和艾草草留守儿童系列漫画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海南省委办公室微博、中国公益微博和百度关爱留守儿童贴吧都进行了转载,大家纷纷发出号召,“关爱留守儿童,从现在做起”。一些网友也在用实际的行动实践着这份爱心。网友“晚安蘑菇先生”称:“孩子成长阶段最需要的就是父母在身边这种切实的关爱,可是父母也只能无奈地选择离开他们。”而身为老师的许铃认为,光靠怜悯改变不了留守儿童的现状,切切实实的关爱对孩子们才最重要。

  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乃至心理健康问题牵动着每一个网友的心,而艾花花和艾草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也让人动容。许铃告诉记者,她目前正在联系出版社,希望把漫画出版出来,让更多人看到。

来源: 扬子晚报 作者: 记者 韩飞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