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心理健康
早春心情易烦躁 7大妙招助你“降燥”防郁闷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3-14 09:56:26
  导读:春季天气变化多端,容易造成心理机能紊乱,从而引起情绪波动,出现莫名的烦躁症状。那么,如何应对春季心理烦躁症呢?

  五类易发人群需防早春心理烦躁症

  多虑族。这部分人有两类:一是害怕下班回家拥挤,因为长时间乘坐公交,飞机、火车、轮船可能导致一些人产生严重的精神障碍,甚至会情绪失控而跳车。二是害怕应酬。借联络感情的周末或下班访问朋友,对他们来说,已变成一种“任务”,长期应付“狂轰滥炸”的应酬,会引发一系列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

  抑郁族。多见于经济条件较差,又特别好面子的人。由于长假的时候已经把积蓄用的差不多了,刚上班又没有太多的钱,所以不敢买这买那,早春本应该是个美好的季节,但是如此的郁闷也让人无处发泄。

  孤独族。多见于背井离乡的年轻人。春节过后又要离开家出去打拼了。很多子女又离开了家出去上班了,这样的时候就会加倍思念自己的亲人,不舍离开父母。对于背井离乡的人,看到别人的孩子都能在父母身边,也会使其感到更为孤独凄凉。

  悲伤族。多见于空巢老人和背井离乡的人,子女们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好几个月甚至一年都不能再见一面,这样的时候老人就会感到孤独。对于孤寡老人而言,看到别人的子女在家其乐融融,也会使其感到更为悲伤。

  失望族。在存在“春季心理恐慌”患者中,70%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满、感叹又一年艰难的开始,从而陷入强烈的挫败、失望之中,难以自拔。

  七大妙招助你摆脱“早春心理烦躁症”

  妙招一:运动释放法

  通过消耗体能来达到消除烦躁的目的。心情烦躁时,不妨到操场上跑几圈,打一场球,出一身汗,心情自然也就得到放松了。所谓“生命在于运动”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妙招二:心理暗示法

  暗示是一种心理现象,有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之分。心情不佳是,如果对自己采取消极暗示,只会“雪上加霜”,更加烦躁。这时候,应该对自己采取积极暗示,告诫自己是正常现象,乌云总会散尽,同时多回想一些以前经历过的美好情景和值得自豪的事情,就能够缓解心理压力。人们常说“阿Q精神胜利法”,从心理学的角度,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妙招三:目标转移法

  如果你是因为某件事或者是某个人而感到心情烦躁,注意力无法集中,就不要强迫自己了。这时候最应该做的是放松心情,做一些打发时间同时不会耗费你脑力的事情,不妨听听音乐、看看电视。只有在你的心情得到缓解和放松以后,你才能够有精力去做自己该做和想做的事情。

  妙招四:哭泣宣泄法

  宣泄可以缓解女性的抑郁。哭应该算是一种可取的宣泄方式,一个人如果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就像是一个定时炸弹,将来很有可能对自己或者他人做出极端行为。需要提醒的是,宣泄一定要注意方式与方法,不要违背社会伦理、道德与法律。倾诉也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可以选择自己的挚爱、亲朋或者是信任的人去倾诉自己的苦恼,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

  妙招五:中医补肾法

  春季万物勃发,人体的脏腑适应四季也在复苏功能,这个时候就需要注意补肾。从中医的角度讲,冬季如果没有很好的收藏肾精,就会出现肾阴不足。春季易烦躁就是因为肾阴不足引起的。所以,适当的服用一些补肾产品,能够解决春季烦躁症状。

  妙招六:饮食对抗法

  人一旦烦躁会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引起失眠症。通过一些食物能缓和紧绷的肌肉,平稳烦躁的情绪,让人获得平静。情绪烦躁应少吃辛辣、煎炸等易上火的食物;多吃清淡凉性食品。

  妙招七:色彩调节法

  用烦躁情绪看世界,会感觉到一片阴暗色彩,所以巧妙的运用一些温暖的色彩,可以改善烦躁情绪,让心里变得平静。我们可以在服饰、房间色彩上选用一些温暖的色彩,如粉红、橙色、粉黄、金色等等,可以调动积极的情绪。切不可选择黑色、灰色、白色等让情绪低落的颜色。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 作者: 编辑: 童文丽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