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某市在对百余所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在教学风格、专业知识、理论素养、科研选题等方面,某些区域或学校的教师,出现了千人一面的雷同现象。这种严重的“同质化”倾向,让专家感到忧心。他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同质化”倾向将严重影响教师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不利于学校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教师“同质化”的原因
教师专业发展的“同质化”倾向早在本世纪初期就曾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但一直没有引起业内人士的足够重视,以至于此种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不能否认,我国教师成长背景中深刻的“应试教育”印迹,是促使他们专业发展“殊途同归”的重要原因之一。寻根溯源,还有很多具体原因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教师来源过于单一。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教研组的教师多为本地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同出一门”、“近亲繁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视野狭窄以及教学观念与方法的严重雷同化。
管理机制急功近利。集体备课有时对教师发展是一种干扰和限制。集体备课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短、平、快”地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技法,但却不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水平的提升。这是一种“缺钙”的教师成长方式,使教师职前教育中“同门化”的先天不足雪上加霜,一旦“先天不足”与“后天缺钙”产生叠加效应,那么,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的缺损便不可避免,由此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教师培训内容过分“标准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研修班等,用整齐划一、“同质化”的内容,对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进行培训,这样的培训内容注重教师群体统一性、标准化的共性需要,却忽视了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层次的教师个体化需求;注重了以谋生为特点的教师职业课程培训,忽视了以自我发展为基础的教师成长课程的培训。
专家引领与教学模式推广形式较为单一。当地或本校专家、名师的专家引领,固然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但这些专家或名师很容易成为众多教师模仿和学习的标杆,使教师共同走向一个相同或者狭窄的教育目标。近年来,一些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强力推行的各种教学模式,也存在“同质化”的倾向,很容易将教师的课堂教学推向模式化的“套子”。
因科制宜,进行培训研修
破解教师“同质化”发展的困局,学校的指导思想是关键。学校相关负责人应对所有教师进行全方位考察,应根据其自身情况和发展优势,并结合学科特点,因人制宜,因科制宜,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依据学科特点,进行切实有效的理论和专业研修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比如,一些学校开展的“书香满校园活动”,向教师推荐经典教育名著,让教师各取所需,从中筛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设计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从而引导教师在一个较广阔的学科文化背景下,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况、发展方向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学习本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精读一些有代表性的教育著作,从中选择自己的探索方向和研究重点。
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培训“套餐”。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客观上存在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应因科制宜,因人制宜,积极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法与新机制。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套餐”,就是分类型、分层次、分岗位的按需培训。可以提供“菜单式”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由教师自行选择,各取所需。对于中青年教师与老教师应差别对待,比如,对于中青年教师,可通过外出研修、课题研究、学术交流、课堂引领、远程培训等方式,促进他们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对于老教师,可通过互动交流、集中研讨、案例分析、跟踪听课等方式,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从而让每位教师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因人而宜,实行“个性化”培养
“个性化”的培养,要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特色和发展优势。学校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努力方向。比如,专家引领中导师应为不同教师设计不同的、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并且这种方案不能急功近利,要力求有助于每一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可根据自身情况,在为自己的教学进行初步定位的基础上,锤炼教学艺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品位,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进而实现个性化成长和特色化发展。
学术研修应适合教师个性。学校研修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比如教师论坛、理论争鸣、案例分析,等等,尽量让每位教师都能融入其中,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尤其提倡围绕当前教育领域的前沿和焦点问题,让教师从自己熟悉并擅长的问题入手,进行富有实效的专题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开发区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