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曝光投诉台
“全响洋槐蜂蜜”被爆造假 糖浆冒充洋槐花蜜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3-13 09:48:22
 
  全响牌蜂蜜正在某商城进行促销活动。崔云飞 摄
  检测报告显示,受检的全响蜂蜜,甜菜糖浆呈阳性。崔云飞 摄

  用糖浆冒充蜂蜜,“全响洋槐蜂蜜”被爆造假

  超低价“蜂蜜”通常不靠谱

  刘女士买了“全响黄连、洋槐蜂蜜”治疗便秘,不仅毫无效果,反而服用后身体水肿,送去检测,“蜂蜜”变身糖浆。据了解,假蜂蜜在市场上并不少见,凭借价格优势销量远超真品。

  服用假蜜病情愈加严重

  刘女士回忆称,2013年2月13日,其在济南长途汽车总站附近一家购物商城购物,向销售人员询问有无黄连蜂蜜时,对方为其推荐了江西全响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出品的黄连、洋槐两款蜂蜜产品。

  服用了一段时间,刘女士发现,便秘现象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每次服用后,身体还出现了水肿现象。她咨询朋友得知,目前市场上假蜂蜜较多,朋友建议其更换其他品牌蜂蜜服用。于是,她重新购买另一品牌蜂蜜服用。仅4天,便秘便得到了有效缓解。

  与此类似,今年参加艺考的小卢为保养声带,从一家超市购买了蜂蜜饮用。但每次服用后,小卢总觉得嗓子有点发痒,“还不如不喝呢,喝了嗓子更难受”。担心导致突发状况影响考试,小卢发现后赶紧停止了服用。

  送检产品成分竟是糖浆

  为求证自己购买的蜂蜜是否为假货,刘女士在朋友帮助下,将所购蜂蜜送至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进行成分检测。2013年3月3日,该局食品实验室出具了检测报告。该报告显示,检测样品为“全响洋槐蜜”,甜菜糖浆(BSBeetsyrup-BS)检测结果呈阳性。业内人士表示,该检测报告表明,受检的全响洋槐蜜为假货。

  3月9日,记者在刘女士购买全响蜂蜜的商城采访发现,该品牌蜂蜜正在该商城进行打折促销活动,2千克一瓶的蜂蜜,打折后仅售49.8元,而同场摆售的黄岩蜂蜜规格小许多,价格却相差无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当记者询问商城销售人员哪种蜂蜜销售较好时,对方表示“都差不多”,对于哪种蜂蜜质量更好的询问,对方未作答复。11日,记者向江西全响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就检测信息进行求证,对方表示对此不清楚,会尽快通知该公司济南方面负责人对此事作出解释。

  假货横行销量远超真蜜

  3月10日,济泉黄岩蜂产品公司总经理、山东蜂业协会副理事长王依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正为市场充斥假蜂蜜而苦恼,他介绍,为追求利润,很多蜂蜜生产厂家制作销售假蜂蜜,扰乱行业秩序。而造假商使用的蜂蜜替代品随着科技进步也在不停更换,从起初使用淀粉糖浆制作假蜂蜜,到4年前使用大米糖浆造假,直至现在使用甜菜糖浆造假,并在各大商超公然售卖时,王依增大叹“令人吃惊”。

  王依增分析,按照目前市场定价,一瓶500克的蜂蜜产品,成本约在20余元,利润在2-3元左右。而全响蜂蜜打折后,500克“蜂蜜”产品售价竟仅为10多元,如此低的价格,若是真蜂蜜,厂家卖得越多,赔得就越多,“除非产品是假蜂蜜,这个价格才能成立”。

  据其了解,假蜂蜜的成本约在5元左右,销售商看准消费者片面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误区,利用高价位低折扣营销手段,令其假冒产品销量大增。在全国范围内,“假蜂蜜的销量已是真蜂蜜的一倍以上,甜蜜的事业都快被他们搞垮了”。

  结晶是蜂蜜的正常现象,但很多消费者对蜂蜜不了解,以为结晶的东西是糖分。据王依增了解,造假厂家正是看中消费者消费误区,在产品中加入盐酸、明矾等化学原料,使蜂蜜看起来晶莹剔透、不结晶。

  【小贴士】如何辨别真假蜂蜜

  一看颜色。真蜂蜜看起来不是很清亮,呈白色、淡黄或琥珀色,以浅淡色为佳;假蜂蜜一般呈深黄色,非常洁净。

  二看气泡。真蜂蜜顶部一般会聚集着一些微小气泡,而假蜂蜜则没有。

  三闻气味。打开密封盖以后,真蜂蜜会散发出一股淡淡的花香,而假蜂蜜则没有气味或者有过酸、过甜的刺激性气味。

  四看拉丝。真蜂蜜用筷子挑起,可以拉出很长、很细的丝,而且不会断;假蜂蜜由于用了增稠剂,在挑起时,会呈滴状下落。

  五看“结晶”。真蜂蜜在低温状态下会自然结晶。假蜂蜜一般不结晶,即便结晶,其晶体形状与真蜂蜜也有所不同。真蜂蜜的结晶,用手捻即化,含之即化;假蜂蜜的结晶块,手捻时磨手,有沙砾感,咀嚼如砂糖,声脆响亮。

来源: 济南日报 作者: 记者 崔云飞 实习生 邱美琴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