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新房为何出现“井喷”
居住拥挤,孩子成家,老房子“到龄”,口袋里的钱也多了
在谋划了4年之后,郴州市苏仙区望乡镇和平村村民吴西林,终于在今年春节前住进了新家。
占地140多平方米,三层楼高,使用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吴西林的新楼在村里算得上气派。走进一楼客厅,洁白的墙漆,光亮的地砖,尤显得家中宽敞而明亮。除夕那天,吴西林家里摆了三大桌。全家老小30多号人,就在他的新楼里吃了团年饭。
二楼,是吴西林儿子的房间。房间简单装修了一下,尚未添置家具,40多平方米的落地大窗户,令人印象深刻。“光这块大玻璃,就花了8000多呢!”吴西林说。
吴西林告诉记者,儿子已经找好了对象,今年春节领到家里过了年,准备今年办酒结婚。这一层楼,等于是他为儿子准备的新房。
新楼不远处的一栋平房,是吴西林的老宅。不大的房子,一直住着吴西林6兄弟和他们的老母亲。吴西林的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一家4口人,就挤在老宅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房屋内。
“以前住的地方太挤了!”他感慨地说。
在和平村村支书刘良学的印象中,全村像吴西林一样,打算这两年盖新房的人似乎比以往多了不少。来自望乡镇国土所的摸底数据印证了刘良学的感觉近3年来,和平村盖新房的农民大约有190多户。对于共有525户农户的和平村来说,这不是一个小数目。
刘良学把盖房“井喷”的原因归结为两条:一是这两年村民收入增加快,钱包越来越鼓,另一方面,村里的老房子也确实快到更新换代的时候了。
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房子,在和平村占了很大一部分。30多年过去,红砖结构的房子倒还结实,但考虑到长大的孩子要成家立户,过去的老房子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雷家组村民雷新人,今年就打算盖新房。他家二层楼的房子是上世纪70年代建的,占地110平方米。
“其实如果只有我跟老伴两个人住的话,我们真不想折腾再盖新房。可儿子一家跟我们挤在一起,他们一直想盖个新房。”雷新人说。
去年,苏仙区住建局对全区2013年打算盖房的农户进行了摸底,约有1400户。而在2011年和2012年,全区建房户数分别只有679户和752户。
盖房占农民消费大头
即便比以前富裕了,但普通农民想全靠自筹资金盖房,依然不轻松
坐在客厅里新添置的布艺沙发上,51岁的吴西林跟记者算起了盖房的账。
“水泥用了60多吨,差不多3万,钢筋一层大约就要1万,沙子用了6大车,差不多也要1万多,帮工的工资付了8万多……”
“还有装修,都是简单装修,吊顶都没搞。加上盖房,一共花了30多万。”
吴西林的打算是,就这手里的钱,有多少装修多少。如今,他家的三层还是空着,“等有钱了再装吧。”
30万,对于吴西林一家来说绝不是小数目。他在外面的矿山搞管理,一年收入不过2万多,妻子在郴州市的一家台资企业上班,月工资1400,儿子和女儿都在外打工。
吴西林说,这几年家里的“中心工作”就是盖房,全家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在了新房里,还向亲戚朋友借了6万块钱。虽说借的钱不需要利息,但吴西林已经开始筹划着还钱的事了,“过完春节就出去找事做,争取今年先把欠的账还清。”
和平村距离郴州市区不到20公里。过去,山路难行,这段路程居然要走2个多小时,外面的姑娘都不愿嫁到村里去。几年前,横贯东西的郴州大道经过村门口,一下改变了村里的面貌。
“到市区更方便,村民们开始种起花卉苗木,收入一下增加了不少。”刘良学告诉记者,全村去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1万。
不过,即便比以前富裕了,对普通农户来说,要想全靠自筹资金盖房,依然不是一件轻松事。
54岁的东边岭组村民刘辉,在自家的平房里住了快半个世纪。去年,女儿给家里添了一对双胞胎外孙,让这个本显局促的家又拥挤了许多。刘辉不得不将东头的杂物间进行改造,用红砖新砌了一间房作客厅。
“家里住房太紧张了些。”刘辉说,今年确实有盖新房的想法。不过一算账,盖一栋两层小楼,加装修起码20万,他的心里又有些没底了。
据测算,在郴州,农村建房的土建成本大约是450元每平方米。这也就意味着,农民盖一栋240平方米的房子,仅土建一项就得10.8万。
更新提质咋同步
改善农民占地建房、无序建房情况,让农民设计建房不再相互模仿
走访和平村,虽然很多村民都有改善居住条件的意愿,却很少愿意住到郴州市区里去。
“城里的房子贵,买一套房子的钱可以在乡下建两栋。”雷新人说。
此外,乡村清新的空气、熟悉的生活环境以及逐渐改善的基础设施,都是村民们不愿搬离的原因。
“周边有几户人家,子女在城里买了房,但老人在城里住不了多久就回来了,不习惯。”雷新人说,村里现在连路灯都有了,比城里差不了多少。
不过,正在兴起的建房潮,无疑又给农村建设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在农房更新的同时,保障其品质的同步提升?
郴州市苏仙区住建局副局长李海勇的感受是,新农村建设虽然搞了多年,但农房面貌变化却不大,农民占地建房、无序建房的情况较多,且房屋品质不高。
“农民建房设计基本都是相互模仿,让他们花几千块钱去做设计,基本不可能。”李海勇说。
最难改变的是农民的观念。去年,苏仙区在全区农房中推行“平改坡”,由政府投钱对老式农房的屋顶进行改造。苏仙区住建局局长林慧告诉记者,“平改坡”既能防止老式屋顶漏水,又能隔热,还可以增加农房的实际使用面积。
不想,这项政策刚开始推行时,住建局的工作人员到农户家里去,居然连门都不让进。“后来,农民看到了这项政策实实在在的好处,很多人又开始主动要求。”林慧说。
去年10月,苏仙区住建局推出了30套农房设计方案,供新建住宅的农民选择。与此相关的配套措施是,凡是按照村镇规划和设计方案新建的房屋,最高可享受15000元的奖励。
翻开三大本印刷精美的设计方案,既有农房的效果图,还有极具操作性的设计图,农房占地面积从90平方米到150平方米不等。
“方案反复征求农民意见,反复修改,没有公寓式楼房,全是独栋小楼。”李海勇说。
设计方案出台后,林慧带领苏仙区住建局的工作人员,开展了“送图下乡”。每到一个乡镇,她都要当一回讲解员,告诉乡镇干部图纸如何看,怎么用。目的就一个,让更多的农民尽快了解这套方案。
雷新人跟组里同样准备盖房的乡亲们一道,参考过住建局提供的设计方案,“最终选择哪一套,由儿子来定吧。”
如今,和平村的村级规划已经编制完毕,雷新人的用地申请,应该在4月之前可以获批。“批了之后就马上盖房,明年春节准备在新房里过年了。”雷新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