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啦,这次过年回家,看见父母的丝丝白发,真的很心疼,他们的日渐年迈和孤独,也让我远行的脚步越来越沉重……”名叫“淡蓝与深白”的网友近日在微博中这样写道。
从正月初七开始,中国各地陆续开始春节后上班。许多返乡过年的上班族纷纷“返城”。在山东开往兰州的列车上,“80后”青年刘刚川有些伤感地对记者说:“天还不亮,爸妈就起床帮我收拾行李,吃的、穿的,塞了两个大行李包;离家的时候,又千叮咛万嘱咐,看着他们日渐苍老的容颜,我觉得自己很不孝。”
快30岁的刘刚川从山东农村考入兰州一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供职于兰州某科研单位。“离家太远了,回去一趟要一天一夜还多,从上学开始,每年只能在春节这样的大节日里回家一趟。”刘刚川说,从农村到城市,从故乡到远方,他一直没有找准位置,感觉一直在漂泊。
在中国“80后”群体中,像刘刚川这样的“游子”很多。有人说,“80后”实际上是漂泊的一代,许多人在初中和高中时就要住校,更多的人读大学时在外省,毕业后独自在异乡打拼。算下来,很多人自从12岁读初一开始,就很少有时间陪伴父母了。
目前,这些只能在春节等重大传统节日才能和父母长辈团聚的外漂人群被社会称为“节孝族”。春节前,他们不畏劳累,跻身返乡大军;假期结束,他们又告别父母,重新踏上异乡谋生之路。
甚至有人这样测算:“假如你父母60岁,中国人均寿命72岁。如果你父母能活到80岁,你还能陪他们20年。如果你每年回家一次,每次陪父母6天,每天陪父母11小时,每年你能陪他们66小时。20年×66小时/年=1320小时,1320小时/24小时/天=55天。”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口有2.04亿之多。这批人的成长也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80后”一代人因为上学或工作的原因离开家乡成为“都市人”,但是他们的父母大多留在“乡土”。每到春节,这种“都市”儿女和“乡土”父母的重逢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尽孝”。
网友“小时0708”在微博说:“天未明,便踏上南去的列车。我知道背后的黑暗中,有注视我的眼睛,目送我消失在路口的转角。而后这目光便随着距离与时间变为深深的思念与盼望。似乎从大学开始,便每年都有这样的道别。父母在,不远行。我自知有愧……”这些被称为“节孝族”的漂泊一代正面临“在离别中守望亲情”的窘境。
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莫兴邦说,“节孝族”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国式大迁徙也无法回避。古语所谓“父母在,不远游”,这里的“远”是基于远古时期交通、信息极不发达的“远”,而如今,电话、电脑、微信等通讯手段的普及,“远”看似在天边,也可以说近在眼前。常打电话、常与父母沟通也是尽孝的一部分。
莫兴邦认为,年轻人应化“难尽孝”为力量,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努力创造和父母团圆敬孝的条件。从某种角度说,这比起那些围在父母身边的“啃老族”,“远游”更让父母骄傲。
莫兴邦同时也建议,各方也应积极推进假日改革,使得休假不仅集中在春节和“十一”的两个七天,以避免出现“节孝族”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