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儿童健康
宝宝吃手最好在3岁前改掉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2-20 09:51:25

  核心提示:很多宝宝从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吃手,一直到四五岁都改不掉,大部分宝宝是固定的吮吸一根手指,有的把手指都吮吸变形了,手指上被牙齿磨出了厚厚的茧,家长讲道理、用暴力、手上涂辣椒,什么方法都试过了,就是改不掉。吃手到底要不要戒?有没有影响?怎么办呢?

   【吃手宝宝】

   两三个月就爱吃手

  “宝宝两三个月时,不管是睡觉还是醒着都会习惯性吃手,还会整天吐口水,边吐口水边不停地吐舌头,把脸和衣服弄得脏脏的。”新手妈咪莹莹对此很不解,“现在宝宝快5个月了,吃手的习惯还是没改掉,最近两天天气热,孩子穿得少,戴手套又热,他就吃完左手吃右手。我听说宝宝吃手会影响牙齿排列,不知道该怎么办?”

   长牙后吃手流口水

  “宝宝刚满十个月,刚长了两颗牙,现在愈来愈喜欢吃手,你把他左手拿掉,他右手就放进,不知道怎么改善?”帅帅妈说,“小的时候,他也吃过手,但春天我们给他把衣服袖子放下来,咬不到他也就不惦记了。现在是长牙咬手,有时他会拽着我的手咬,我都觉得疼,不知道会不会把自己咬疼。”

   【妈咪支招】

   制止吃手要从小管

  “甜甜以前也爱吃手,后来,我们一见着她咬,就打小手,并且给她讲道理,告诉她不能咬,现在已经好多了。”甜甜1岁多,吃手的习惯完全是甜甜妈打小手和讲道理制止了的。

   涂辣椒“治”吃手

  “有朋友说过,身边有妈妈给孩子手上涂了辣椒,就是为了‘治’吃手的习惯。据说,孩子之后果然不怎么吃手了。”这个方法,扬扬妈只听说过,完全没实践过。

  还有妈妈由此发挥,包括在宝宝手上涂“宝宝金水”、蒜泥汁、芥末等刺激性的东西,让宝宝吃到“苦头”后放弃吃手的习惯。

   【心理专家】

   2岁之前吃手是感知

  国家资深心理咨询师唐洁提醒,吃手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孩子小时候吃手是自我感知的过程,甚至有医生提倡家长把孩子的手洗干净尽情地啃,2周岁之前,家长不必担心;2—3岁以后孩子吃手,家长就要密切观察了。

  唐洁介绍,2岁以下的宝宝吃手爸爸妈妈不用担心:吃手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到人世,外物对宝宝来说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初到人世的宝宝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大脑的定位系统尚不成熟。因此,把手放在嘴里吃对这个时期的宝宝来说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宝宝再长大一些,手指功能开始分化,初期的手眼协调功能也开始显现了。”唐洁说,2-3个月后的宝宝会开始出现手的动作,当宝宝真正能把手放在嘴巴里啃的时候,则说明宝宝的运动肌群与肌肉控制能力已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了。这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爸爸妈妈应当为宝宝的这个举动自豪才对。爸爸妈妈要做的只是经常帮宝宝洗手,保持宝宝的手部卫生,以防细菌入侵引起宝宝的胃肠道感染。

   2岁以后吃手需观察

  如果孩子2—3岁之间还爱吃手,家长就需要密切观察了。“这个年龄段,家长需要关注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吃手,如果是紧张或者焦虑,反而不能强行制止,而是需要给他们相应的引导和安慰。”唐洁提醒,如果强行制止,孩子的情绪得不到发泄反而会反应到其他方面,“尤其要弄清楚孩子在大面积吃手还是啃指甲。”

   【牙科医生】

   3岁前不改,影响牙齿

  扬州市妇幼保健院口腔保健科主治医师沈玥提醒,为了保护宝宝的牙齿,最好在他们3岁前改掉吃手的习惯。

  3岁之前,宝宝正处于乳牙的初步发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宝宝的吃手行为,还不至于对宝宝日后的齿型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每个人都有第二次的长牙机会,即便乳牙长得参差不齐,只要长恒齿时多加注意,还是有机会长出一口漂亮的恒齿来的。但是,乳牙若发育不良,还是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后遗症。

  3—4岁是宝宝牙床发育的关键期,吮吸手指的动作可能会导致恒齿前倾。因此,如果3-4岁的宝宝过度地吃手,就有可能导致恒齿的齿型缺陷,例如长出龅牙等症状。3岁宝宝如果还在吃手,父母除了用各种方法来协助宝宝改掉恶习外,也可以每天用手指有意识地为宝宝做牙齿按摩。按摩的方法是,用食指朝宝宝吃手时手指的反方向,做缓慢的按压动作,并注意确保成人的手部清洁。

来源: 扬州晚报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