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财经新闻
城镇化是最大的发展红利与增长引擎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2-20 08:54:48

 

  记者: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如何因势利导、趋利避害,避免哪些误区?需如何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辜胜阻:推进城镇化要避免五个误区:一要防有城无市的过度城镇化,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避免使新市民变游民、新城变空城的“拉美化陷阱”。城镇化要重点解决的是“人往哪儿去”的问题。现在有人主张把大城市做得特别大,北京这样的2000万人的大城还要做到5000万人。这种思路不可取。我认为城镇化不是做大,而是应把小城市做多,把城市群做多。二要防有速度无质量的城镇化,避免地方一哄而起搞大跃进,一味追求城镇化的高速度和规模扩张,陷入速度至上陷阱。三要防城镇化的“房地产化”,过度依赖土地财政,避免过高地价推高房价、陷卖地财政陷阱。四要防地方政府以地生财,消灭村庄,大量农民“被上楼”,陷掠夺式发展陷阱。五要防特大都市“大城市病”,避免重物的城镇化而轻人的城镇化,陷高楼林立而居民幸福感下降、环境恶化、特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资源粗放开发陷阱。

  如何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非常关键。我认为应该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依托大城市发展城市群,采取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实现城市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发展城市群推进城市化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加强城市群内交通、通讯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智慧城市”推动内涵型城市化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二是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特别是做大县城,发展县城经济,以外延的据点式发展为特征,建设有吸引力的中小城镇,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重点依托县城发展县域城市,引导流动人口向中小城市分流。改变城市体系“头重脚轻”态势,减缓特大城市人口膨胀压力和四面“霾”伏这类“大城市病”。三要创造更多稳定的就业,没有产业基础的城镇化只是唱“空城计”。“拉美陷阱”的教训告诉我们,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产业和就业支撑,新市民在城市必须要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记者:像您所说,城镇化并非简单的“造城”运动,要让农民进城后能够真正地自食其力,激发民间资本的创富活力,解决新市民安居和创业“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至关重要,对此您有什么政策建议?

  辜胜阻:新城镇化是一项高成本的系统工程,不论农民工是进城置业或是返乡自主创业,还是解决新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公共服务支出,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至关重要。

  一方面是要推进金融改革特别是农地金融的改革,以土地使用权为抵押进行融资贷款,使农民“沉睡的土地”变成其创业、置业的资本,利用好土地资本化红利,盘活土地的同时,为进城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提供创业资金。另一方面,要发展以小贷公司和村镇银行为主的草根金融,开发适合城镇化建设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农民工的草根创业和草根经济。

  记者:推动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必须涉及到多项改革,您觉得应该如何将城镇化与改革结合起来?难点在哪?又该如何解决?

  辜胜阻: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农民市民化,实现农民的市民梦、创业梦、住房梦,让农村转移人口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融得进、可创业、能就业,成为城镇建设者和发展成果分享者,成为城镇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推动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涉及到土地制度改革、户籍改革、财政金融改革、公共服务改革等等,但是最难的是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一要深化土地制度的改革,改变土地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局面,在城镇化过程中要集约用地,降低地耗,要在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前提下,推动土地的自愿流转,使人口向城镇集中过程中,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产业向城镇工业区集聚。二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三要推动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四要推动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五要改革县市管理体制。扩权强县,做大县城。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