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一家餐馆,服务员帮顾客打包剩菜。
“光盘”多了,“剩宴”少了……春节期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之风悄然吹开。餐馆鼓励打包剩菜,政府部门取消团拜宴请,各地出台禁令严控公款吃喝。节约背后,是理性消费习惯的培养,要避免反对浪费成为“一阵风”,还要靠长效制度的建立。
盛宴不再成“剩宴”
志愿者呼吁,“光盘行动”不要“一阵风”
2月14日中午,在广东省清远市建滔裕花园酒店中餐厅,经理周澎被一位正要结账的顾客拦住。这位顾客指着邻桌的果盘问他,为什么自己的桌上不送水果。周澎笑着对这位顾客解释,想要送水果,得先把点的菜都吃完,否则,就只能送打包用的环保饭盒。原来,这是餐厅为鼓励“光盘行动”特意推出的新规定。
与以往团圆饭讲究“年年有余”的“剩宴”不同,今年春节,餐桌“光盘行动”正在成为最新的时尚。清远市开展了“‘光盘行动’,文明餐桌”活动,很多公共用餐场所门口张贴出反对浪费的宣传画,各餐厅、酒楼也出点子帮助顾客“光盘”。
在各地网友晒出的年夜饭微博中,“丰富而不奢侈”“精致而不浪费”成了流行搭配。“吃撑不是‘光盘’的本意,杜绝浪费才是核心精神。”有网友在微博中感慨。
不少市民家的年夜大餐、春节“盛宴”在客人吃的吃、打包的打包之后,只剩下几片青菜叶。济南市民黄振,一家14口人,除夕当天忙活了一下午,本来准备了十几个菜的料,但最后只炒了七八个。“吃多少做多少,不浪费。”他说。
有不少人认为,“光盘”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这个活动来促进大家养成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习惯。在青岛过年的小丁一家,今年就在“光盘”的动力下,变通了“年年有余”习俗,将饭菜点得恰到好处,最后各个盘子一色清,唯将蒸鱼稍剩下一点,以示“有余”。
“光盘行动”的发起人之一、北京的志愿者王澜松说,目前来看,“光盘行动”受到了热烈的响应,效果很好。他希望,活动不要像“一阵风”一样,吹几天就没了,而是能够落实到习惯和日常行动当中去。王澜松说,他们还想写一首以“光盘”为主题的公益歌曲,或者拍一部微电影,扩大“光盘行动”的影响力。
部分餐馆取消最低消费
鼓励剩菜打包,推出小份菜或半份菜
客人们围桌而坐,一道道精美的菜品不断上桌,大堂电视里循环播放着宣传片,提醒客人“适量点餐,剩餐打包”。这是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在北京丰泽园餐厅看到的一幕场景。
春节前后,北京多家餐厅推出点菜适量提醒服务,鼓励客人将剩菜打包,推出小份菜或半份菜、主动退换菜等服务。北京大三元酒家为避免浪费,特别准备了外观喜庆的免费打包纸提盒,并为选择打包的顾客赠送点心。鸿宾楼饭庄则根据不同人数的套餐,使用不同尺寸的餐盘,既不影响菜品种类,又不因菜多造成浪费。
与此同时,餐饮企业最低消费则遇冷。新疆乌鲁木齐市规定,2月1日起,全市所有餐饮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名目设置最低消费,凡有设置的一律停止。在北京,眉州东坡、湘鄂情、顺峰等知名餐饮企业也于春节期间取消了实行多年的“最低消费”。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些餐厅依然设置了最低消费限额,这令前来就餐的消费者十分反感。大年初四,北京的李先生到一家名为南京大排档的餐馆就餐,6人包间被告知最低要消费400元。
“随着人们消费能力提升,进餐馆已经成了寻常事。消费与浪费一字之差,意义却有天壤之别。”南京餐饮商会会长沈加华说,文明、科学、健康的餐饮风尚的形成有赖于消费者和餐饮行业的共同努力。
政府公务宴请明显减少
取消团拜会,增加慰问红包
2月10日晚,农历大年初一,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大石桥街道办通惠社区居民黄仕俊,吃过晚饭就和妻子带上孙子赶到小区附近的文化广场,观看由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送上门的春节文艺晚会。
艺术团团长卫能翔说:“这些节目多数原是为春节团拜会、茶话会准备的,如今市区都取消了团拜会、茶话会,委托我们把节目送到农村、社区、企业。”仅仅是取消团拜会、团拜宴一项,眉山市就节约资金近1000万元。
今年春节,广西大新县的“春节账单”呈现出“一减一增”:花销上百万元的团拜招待宴请没了,开支30万元的燃放烟花活动省了,而慰问离退休老干部、农村党员困难户、五保户等的“红包”支出却由去年的200万元增到300万元。大新县委书记蓝晓说,经济强了,也要反对铺张浪费。这一增一减,目的就是要倡导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理念。
在昆明,据党政接待部门反映,今年春节假期与去年同期相比,昆明市及各区县公务接待批次减少了32%,接待人次减少了57%。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各大饭店接连遭遇退订潮。一些机关和国企取消了节日期间的公务宴请。
中国烹饪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春节前天津餐饮企业承接的公务宴请数量相比去年同期大约下降30%,消费标准也只有以往的一半。
酒桌上吃喝的时间少了,不少地方的机关干部用省下来的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河北省滦南县开展问需于民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整理出有价值的建议260多条。这些建议,都会写进县委全委会的报告。
制度围堵浪费源头
多地禁令严控公款吃喝
“严禁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日,用公款相互走访和宴请送礼……”2月7日,陕西省西安市纪委出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严禁公款吃喝的规定》,用“十条禁令”狠刹公款吃喝。不少干部都感慨,这是“动了真格”。西安市要求,对违反规定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单位,要追究主要领导党政纪责任。
湖北省武汉市出台11条“禁止”、29条“不准”,制止奢侈浪费;广东省惠州市纪委细化措施,严控庆典、表彰、联欢、宴请等活动;河南省信阳市委、市政府在春节期间对市区及周边大宾馆、酒店进行了暗访和突击检查,严查超标准接待、单位互请、公开私请,并对3起公款吃喝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罚。
“今年春节前后,从餐饮场所反馈的情况看来,公款吃喝、大吃大喝的不良现象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虽然谈不上彻底杜绝,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还是收到了明显的成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说。
同时,也不可否认,不少干部群众都存在一种担心,那就是大吃大喝现象多年来屡禁不止,有关规定会不会成为“一阵风”?
石英建议,要在制度设计、制度建设上彻底堵住公款消费的源头。首先要从财政预算上“堵漏”,使公款消费成为“无源之水”;其次要加强政府部门的审计监督,加强发票等方面的管理;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健全监督机制,要在上级部门、纪检部门牵头下,充分发动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多管齐下,让不良现象暴露在阳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