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是年货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但近日,微博上关于著名瓜子品牌产品臭籽率高、发霉、蛀虫等消息不胫而走,让不少消费者心有余悸。首当其冲至大众最熟悉的洽洽食品(19.05,-0.55,-2.81%)(19.10,-0.50,-2.55%)(002557)。根据相关食品安全检测网站抽样检查数据,洽洽食品的臭籽率接近20%,在诸多品牌中质量问题最突出。而此前,洽洽食品也曾经深陷“香精门”等质量事件,接二连三的问题被媒体曝光,令洽洽食品这一著名品牌敲响警钟。
“臭籽”问题最突出
春节假期刚刚结束,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引起关注,这次轮到知名品牌——洽洽食品。
根据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网的报道,时下多家著名食品品牌均不同程度出现“臭籽”等质量问题。按照该网站的检测数据,不同瓜子的出仁率相差较多,同样是100g瓜子剥出来的瓜子仁,真心最少,只有42.0g;徽记最多,有48.8g。接下来,将“臭籽(发霉的、出芽的、虫蛀的)”挑选出来,再称重。发现洽洽的“臭籽”最多,有8.3g;其次是张二嘎,也有7.8g“臭籽”;坏瓜子最少是1.4g,品牌是口水娃,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坏的。粗略算了一下,洽洽瓜子的“臭籽”率接近20%,也就是说,5粒洽洽瓜子就有1粒“臭籽”。
在剥瓜子的过程中还发现,不同的瓜子,脏手程度也不同。洽洽、正林、真心易脏手,在剥洽洽瓜子的时候,还感觉有灰土。
不仅如此,记者在部分营养学家的微博上也查阅到关于洽洽食品的评价。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北京营养师俱乐部会员、平谷乡村农家果园园长张小勇在其认证微博上表示:“相信大家都吃过洽洽瓜子,每次我吃的时候都会吃到苦瓜子,空壳子、破损霉变、虫眼的等,昨天从超市购买了260克的袋装洽洽瓜子,居然找到38颗无法食用的瓜子,其中包括破损、虫眼等等。这些瓜子可能存在生物性污染,希望洽洽食品可以尽快给我们消费者一个合理的答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烘炒食品卫生标准》(GB19300-200G)中规定:“烘炒食品不得有酸败等异味,无异物、无霉变、无虫蛀。”
实际上,瓜子的质量问题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小觑。通过此次评测发现,瓜子最严重的质量问题就是发霉。“瓜子一旦发霉,其中可能含有毒性十分强的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氰化钾的10倍。”中国营养学会会员国家二级营养师王旭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化学致癌物中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经常摄入会增加患肝癌风险。至于虫蛀的瓜子,已经遭到了生物污染,最好不要吃。瓜子发芽,虽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但是这意味着瓜子储存不善,可能是储存环境过于潮湿。而在潮湿的环境下,发芽和发霉往往是伴生的。因此,对发霉、虫蛀、发芽的瓜子,一定要坚决地扔掉,不要觉得浪费或者嫌麻烦而吃下肚。
记者尝试就瓜子产品的质量问题致电洽洽食品,但直至截稿,公司董秘办电话一直无人接听。洽洽食品的官方微博、交易所公告也未就质量问题作出回应。
食品质量与公司业绩倒挂
去年12月,有媒体记者卧底洽洽食品发现,洽洽瓜子装袋前,有个小型喷枪不断喷出白色的雾,原来是香精,且味道呛人,而香精桶上的标签显示,2012年7月出厂的香精却改成了2012年11月,差了整整4个月。
据媒体报道,洽洽食品瓜子生产线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公司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员工应办理健康证,不能有不适宜参与食品生产的禁忌症”,但是实际操作中诸多工人却未持健康证证上岗;为了节省配料,对煮瓜子的水重复利用、涉嫌随意更换香精的生产日期;以及在对葵瓜子原料消毒过程中,以水替代酒精作为消毒原料等问题。
受到“香精门”事件的影响,洽洽食品市场表现也受到打压。去年12月26日,即“香精门”事件曝光后的交易日,洽洽食品低开接近1%。当日报收17.68元,微幅上涨0.51%。
“这样操作主要是为了节约成本。”一位知名食品研究专家认为,葵瓜子从原料收购到包装成袋的过程中,生产环节众多,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会在各个环节的卫生、安全问题上打折扣。例如,从外地收购的瓜子,运输过程中会产生2次污染,一般要求是用酒精消毒,但是酒精消毒成本很高,一些企业为了省钱,就用水冲一冲了事。但这些做法无疑会加剧食品安全风险。
相比之下,洽洽食品的盈利能力却是稳步增长。2012年三季报显示,由于成本降低、毛利率提升,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2.5%;净利润同比增长49.0%。而对于2012年的成绩单,洽洽食品也表现乐观。在三季报中,公司预计201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7亿元~3.19亿元,利润同比增长幅度为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