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汽车频道 > 汽车新闻
混动惹人爱 2013混合动力或成中国车市流行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2-17 15:06:52

  2012年,广州突然的限购让混合动力车突然出现了生机。按照相关规定,广州市对于包括混合动力车在内的环保车型预留了10%的牌号,并且给予1万元的补贴。

  2013年初,雾霾天气笼罩了华北大地。汽车环保、节能的问题再度推到了风口浪尖。预计,今年各地关于汽车节能环保的相关推动政策会竞相出台,不排除类似于广州市的做法。这就给混合动力车提供了巨大商机。

  混合动力汽车采用能够满足汽车巡航需要的较小发动机,依靠电动机或其他辅助装置提供加速与爬坡所需的附加动力,大幅提高了车辆的总体效率。另外,混合动力车设计成可回收制动能量。在传统汽车中,当你踩制动时,这种本可用来给汽车加速的能量被白白扔掉了。而混合动力汽车却能大部分回收这些能量,并将其暂时贮存在蓄电池里供加速时再用。特别是现在插电式混合动力,甚至可以依靠燃油发动机不启动的纯电动模式行驶,足够城市消费者一天上下班的使用,如通用的沃蓝达混合动力车便可在纯电动模式下行驶62公里,而比亚迪搭载二代DM系统的秦也可以在纯电动模式下行驶50公里。现如今,不少混合动力的车型一箱油就能够完成从北京跑到上海约1200公里的路程,而传统的燃油车至少需要2箱油。

  1997年,普锐斯作为第一款量产的油电混合动力车在世界上诞生,谁也不会预料到普锐斯在全球累计销量已经超过300万辆。据其公布的数字显示,去年丰田汽车首次在欧洲地区销售超过10万辆混合动力汽车,同比增长29%,成为了其里程碑性的一年。其中混合动力车型(丰田和雷克萨斯总和)所占比重达到了其在欧洲销售新车的13%。而雷克萨斯混合动力车型在欧洲西部地区也同比增长了90%。去年,雷克萨斯一款CT200h便在中国热销近半年,也在表明价格稍微接近消费者一点便会得到市场的认可。

  而现在,混动已经不再只是日本人的专利,欧美的车企都开始其混动车型的布局,例如通用的雪佛兰沃蓝达,福特的插电混合动力版C-MAX,目前在传统燃油车技术上领先的大众计划2014年会推出核心车型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版车型。

  同时,国内自主品牌也都在加大对混合动力技术的投入。作为2013年中国汽车市场风向标的去年年底的广州车展上,广汽乘用车发布了旗下首款混合动力车型传祺混动版,广汽本田则正式向市场推出飞度混合动力版,市场售价为17.98万元,在豪华车领域,宝马首度引入混合动力3系车型,售价66.16万元,长安汽车也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系统,包括混合动力专用的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比亚迪也展示了其搭载二代DM技术的混合动力汽车秦,并计划在今年6月份上市。据了解。F3DM用“16度电才能跑60公里,秦10度电即可达到50公里”,同时电池重量较F3DM减轻一半。据介绍,秦百公里综合使用成本16元。而在汽油机选择上放弃了F3DM的1L发动机,搭载比亚迪目前最先进1.5T发动机,确保在不用电的情况下也能具备充足的动力。

  去年7月份,国务院正式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了新能源车的发展目标,相关配套措施逐步出炉之后,车企开始大规模的普及混动车型,尤其是日系品牌。而这轮中国插电式混动的政策风潮,目前已经蔓延至所有在华车企,包括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甚至引发了多家全球性车企开始在全世界都开始主推插电式混动技术。

  1月底,大众中国技术中心负责电动车项目的人士向媒体透露,大众汽车将在2014年实现在核心车型上搭载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并推出,插电式混动正是大众目前针对中国电动战略的主要方向。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在去年也曾公开表示,纯电动适合在城市的上班族使用,但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蕴藏着更大潜力,对大中小城市的居民都是理想的选择。

  数年来,大众依靠“TSI+DSG”彻底打破了日本车依靠轻量化、自然吸气发动机所取得的节油优势,失去省油经济优势的日本车在华被德系车彻底压过一头。同时,在节油性上更胜一筹的日本混动技术,却受制于国产化率低和价格成本居高不未能在市场上展露头角。

  另外,添加智能起停、刹车动能回收等弱混技术的成本也在进一步降低,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厂家开始采用并普及该技术。或许在纯电动时代距离尚有些遥远的2013年,混合动力会成为中国车市一种流行的好声音。

来源: 经济观察报 作者: 编辑: 李雯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