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要健康天天看
春节吃得太油腻 节后忌粗茶淡饭大量吃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2-16 10:33:03

  核心提示:春节大鱼大肉吃太多,节后肠胃不适,见到肉就腻。那么是不是应该粗茶淡饭、全改成素食呢?并非如此。节后吃太多粗纤维食物会加重肠胃不适,一下子全改吃素食也容易导致营养失衡,这两种方式都不对。节后养生应该适当摄入膳食纤维,清肠道,排肠毒,等肠胃功能恢复再逐渐恢复原来的饮食。

  节后养生误区

   1、粗茶淡饭大量吃

  为了平衡节日期间过多摄入的油脂,很多人在节后大量进食燕麦、玉米、芹菜、韭菜等粗纤维食品。其实,如果春节期间因大量进食油腻食物导致了胃肠不适,那么节后大量进食这些食品,则会进一步加重胃肠不适。

  燕麦等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并且含有相当数量的不可溶性粗纤维,一方面会延缓胃排空,导致腹胀、早饱、消化不良、食欲降低等症状,甚至还可能影响下一餐的进食。

  2、顿顿“素斋”来果腹

  其实,从节日的大鱼大肉一下改为以素为主,会造成新一轮的营养失衡,特别是动物食品里富含的B族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优质蛋白、必需氨基酸等,会因此摄入不足。

  节后养生小妙招

   1、膳食纤维清肠道

  春节期间的大鱼大肉使得荤素失调,粗纤维摄入太少,缺乏膳食纤维导致肠道蠕动减弱,形成习惯性便秘,可导致痔疮、大肠癌;过量的脂肪通过血液循环沉积皮下,产生肥胖;肠道毒素积存,形成宿便,排毒不畅,继而引起头痛、食欲不振,皮肤粗糙、色斑沉积;血脂升高,诱发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脑血管意外等多种身体不适。

  膳食纤维本身不被机体消化吸收,因含有很多亲水基团而具有很强的持水性,使粪便保持一定的水分和体积,并能刺激肠道粘膜,增加肠蠕动,改善便秘。常见食物中的燕麦、大麦、豆类、胡萝卜、柑橘、亚麻等都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纤维,可减缓消化速度和最快速排泄胆固醇,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功能,促进体内有毒重金属的排出。

   2、西洋参强身健体

  西洋参性寒、味苦、有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之功效,补而不滋腻,调和人体机能,是强身健体的佳品。西洋参具有提高体力、脑力劳动的能力,抗疲劳、降脂、免疫调节、缓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等药用价值。

  安全清肠法

  如果过节期间煎、炸、烤、涮不少吃,或许早已上火、起痘,清清肠还是有必要的。

  1、早餐喝咖啡、补钙质

  在早餐前30分钟喝一杯咖啡,可有效控制食欲,让你只吃以往食量的75%就感觉饱了,并且还能将脂肪燃烧的速度加快5%。每天摄入600毫克剂量的钙质,其中早餐和午餐各300毫克,可以帮助你的身体加快脂肪的消耗。

  2、饮酸梅汁

  酸梅中富含花青素,这种物质可以帮助身体有效地排出脂肪和毒素。上卫生间前喝一杯酸梅汁,你身体的“清洁”程序就能大大加速,肝脏也就能将你体内那些可能引起肥胖的物质迅速而彻底地排出体外。

  节后上班当心感冒来袭

  春节过完了,天气也转暖了,但身边不少同事朋友却“意外”地患上了感冒,医生对此表示,假日里透支精力的人群上班后要注意调整好作息,除此之外,还提供了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帮助您对抗感冒。

  1、冷水洗脸防感冒

  医生建议,如果一旦家中或单位里有感冒的患者,自己也首先要做好预防工作,建议可泡些桑叶、菊花、藿香、锦茵腾、荆芥等清凉降火的药物当茶喝,同时少吃辛辣上火的食物,适量运动,以提高自身免疫力。

  而对于上班族,勤洗手、勤换牙刷、脚部注意保暖都是预防感冒的小窍门。据研究结果表明,感冒病毒在手上能存活70个小时。感冒患者在擤鼻涕、挖鼻孔时会将病毒沾在手上,健康人若与患者握手或在公共场所接触了患者触摸过的物品,手上就会带有感冒病毒。同时,人体的脚部对温度比较敏感,如果脚部受凉,会反射性地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缩,使人容易受感冒病毒侵扰。另外,大家还可以尝试用冷水洗脸预防感冒。

  2、按摩经穴防感冒

  专家说,按摩经穴也可防治感冒。不过,按摩时须注意穴位要正确、动作要轻缓;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三五十下。

  按揉太阳穴: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用两手中指分别按住左右太阳穴按揉。

  推摩双颊:用手掌向上推摩两侧面颊,推摩轨迹如一个“O”字型。

  刮擦鼻旁:用两手拇指沿鼻梁两侧自上而下刮擦。

 

来源: 太平洋女性网 作者: 编辑: 李雯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