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节前送礼花样翻新 巧借茶话会、汇报工作变相送钱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2-16 08:53:24

  记者在北京、河北、江苏等地采访了解到,中央出台改进作风八项规定以后,各地纷纷响应,对遏制节前公款吃喝和送礼等不正之风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节前送礼的手段新、花样多,巧借座谈会、茶话会、汇报工作等形式,变相送出钱物的情况,值得警惕。

  节前送礼难觅踪迹送礼手段五花八门

  记者近日在国家发改委的传达室看到,有十多位访客正在等候办理进门手续,访客中没有人带礼盒,整个传达室里也没有存放任何礼品。与之相邻的国家财政部门口,同样没有发现送礼者。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表示,节前送礼风出现了从明面转入地下,以送购物卡、境外旅游、名人字画等更为隐蔽的方式进行的现象。

  江苏一所高校的工作人员小周说,学校近期以畅谈学校发展的名义举行了好几场座谈会,把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召集到一起。“最重要的是为每人准备一份礼物、一个信封”。小周说,希望对方在来年能继续关心学校发展,支持学校工作。

  此外,一些基层干部还借助年前汇报工作名义向领导送礼。河北某单位的一位公务员说,“临近年关,不时有人拎着公文包、带着卡来找领导。就算你遇到了,人家也会堂而皇之地说是‘汇报工作’,你有啥办法。”

   “送了总比不送强,总有一天会关照到自己”

  一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节前送礼分两类,一类是普通大众以及企业,一类是党政机关。第一类,主要是求人办事儿,或者求得自己日后真有事儿时候能有人照应。第二类分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用公家的钱,联络私人的感情;二是以给领导送礼的名义,借机自己拿一部分;三是为了来年征引项目资金方便,属于投入型的,投桃报李。四是无奈型的,大家都送,你不送,显得你小气。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永刚说,节前送礼屡禁不止的原因是涉及面比较广,不但交易过程追查起来比较困难,而且被发现的概率又比较低,导致陋习难以有效根除。

  “有的干部每次只收数千元,一年就能弄个上百万元。”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辛向阳分析,一些部门手中掌握着项目审批权、资金拨付权和人事调动权等诸多权力。为了跟这些有实权的部门搞好关系,在资源和权力的分配中获得好处,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在春节前“沟通感情”已成顽疾。“不仅北京,其他省会城市也是如此,下面市县要到省里来,省里要到北京来,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

  制定人情交往标准规范金融工具使用

  专家建议,国家应制定标准规范这一现象。加强对财政经费的监督和权力的制度约束,断绝公款送礼的财政源头。建立严密的金融体系,扩大实名制事项,不给违纪违法所得留出路。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博士袁刚认为,我国应借鉴一些西方国家或东南亚地区经验,把赠送礼品的金额限定在一个数额之内,超过限额就以犯罪来论处。以香港为例,只要不超过1000港币,朋友节日交往、婚丧嫁娶等都没有问题,如果超过了1000港币,就算行贿受贿。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方世南认为,首先应进一步加大对政府各部门财政预算的监管,缩减项目支出金额,减少各部门可以“灵活”掌握的经费。其次,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加强财政经费使用的过程审计,压缩公款送礼的空间。

  专家认为,招商引资已经成为地方领导政绩考核重要的任务,他们可能为获得政绩而开始“跑部钱进”。建议国家建立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完善地方领导的考核评价机制。

  李永刚表示,一方面实行官员财产公示。另一方面加强外部监督,不但要强化新闻舆论的监督功能,而且要积极发动群众,及时调查取证。

  中国社科院廉政研究中心理事长李秋芳、辛向阳等建议,建立严密的金融体系,将个人收入全国联网,扩大实名制事项,实行珠宝、字画实名制交易,财产转移可查询追踪,不给违纪违法所得以出路。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记者 杨守勇 王昆 凌军辉 毛伟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