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健康热点
高血压的治疗与饮食 药物治疗大全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2-07 16:23:03

  在我国高血压人群中,绝大多数是轻、中度高血压(占90%),轻度高血压占60%以上。然而,我国人群正常血压(<120/80mmHg)所占比例不到1/2。血压正常高值水平人群占总成年人群的比例不断增长,尤其是中青年,已经从1991年的29%增加到2002年的34%,是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升高和患病人数剧增的主要来源。估计我国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1000万人。高血压形势严峻已是不争的事实。

  高血压治疗方法大全

  一、一般治疗:高血压发病与中枢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应注意劳逸结合。

  二、降压药物治疗。

  (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目前应用巯甲丙脯酸、依那普利。

  (二)钙拮抗剂:是一组化学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的药物。由于抑制钙离子通过细胞膜上钙通道的内流,因而称为钙通道拮抗剂。常用药物有异搏定、硫氮卓酮及硝苯吡啶、尼群地平。

  (三)血管扩张剂: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常用药物有:1.硝普钠。2.长压定。3.肼苯达嗪。

  (四)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的降压药。

  1.中枢性交感神经抑制药:(1)可乐宁。(2)甲基多巴。

  2.交感神经节阻滞剂。常用者有阿方那特,用于高血压脑病的治疗。

  3.交感神经节后阻滞剂。使交感神经末稍中去甲肾上腺素贮存耗竭,而达降压的目的。常用药物有:(1)胍乙啶。(2)利血平。

  4.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1)β受体阻滞剂;柳胺苄心定是WHO推荐的降压药。醋丁酰心安。

  (2)α受体阻滞剂:常用者有哌唑嗪。多沙唑嗪。

  (五)利尿降压药。

  1.噻嗪类:是应用最广的口服利尿降压药,双氢克尿噻。

  2.氯噻酮。

  3.速尿。

  4.氨苯喋啶。

  三、药物治疗原则

  (一)个体化:根据不同病人的病理生理特点,病程进展和并发症,而采用不同的药物不同的剂量。

  (二)联合用药。

  (三)分级治疗:对一般高血压,先用副作用少的药物,如未取得满意疗效可逐步加用一种或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可考虑分级治疗。

  一级: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选用一种药物,一种无效可改用另一种。

  二级:联合用药,两种药物并用,自小量开始,有效为止,若无效转入三级。

  三级:联合用药,三种药物并用。

  四级:三级治疗效果不佳者,可换用胍乙啶或可乐宁。

  高血压是常见病,高血压患者的饮食也是人们关注的话题,有什么食物可以降血压呢?以下给大家推荐五种降压美食。

   5种食物轻松降压

  1、高血压患者宜常食植物性蛋白含量高的食物,如各种豆类、豆制品、菠菜、茄子、芝麻、木耳、紫菜等。

  2、应还常吃一些具有降血压作用和降血脂作用的食物,如芹菜、白菜、萝卜、胡萝卜、海蜇、海带、牛肉、表鱼、鳜鱼、黑鱼等。

  3、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土豆、芋头、茄子、海带、莴笋、冬瓜、西瓜等,因钾盐能促使胆固醇的排泄,增加血管弹性,有利尿作用,有利于改善心肌收缩能力。含钙丰富的食品如牛奶、酸牛奶、芝麻酱、虾皮、绿色蔬菜等,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选用含镁丰富的食品,如绿叶蔬菜、小米、荞麦面、豆类及豆制品,镁盐通过舒张血管达到降压作用。

  4、因小麦含有大量纤维,有益于肠内细菌繁殖,重新生成泛酸,泛酸有助于防治高血压病,且小麦纤维本身也有助于胆固醇含量的降低,故吃麦米饭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比吃白米饭要好得多。

  5、多吃绿色蔬菜和新鲜水果,有利于心肌代谢,改善心肌功能和血液循环,促使胆固醇的排泄,防止高血压病的发展。少吃肉汤类,因为肉汤中含氮浸出物增加,能够促进体内尿酸增多,加重心、肝、肾的负担。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 作者: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