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夜,包饺子与吃饺子的种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诉求,希望新的一年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饺子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面食,也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待客的上等食品。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由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别名,如“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早在三国时期,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就提到了这种食品。在北方齐时已经有了类似今天饺子的食品,并为百姓普遍食用。宋、元时代,饺子称为“角子”,目前平阴农村很多人仍沿用“角子”之称。清朝史料中曾记载:“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由此可见,当时饺子已由一般食品上升为节日食品,大年三十吃饺子已寓有辞旧迎新、祈求吉祥之意。
饺子在制作过程中有许多不成文的约定,在任何一道工序上都有它特定的讲究。
先说调馅。年三十包的饺子,要足够年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全家食用。除夕夜的饺子馅一般是荤素相配,有韭菜肉的、白菜肉的、胡萝卜肉的,另外,加些葱花、姜末、五香面、香油、甜酱等作料。在制馅的过程中,最讲究的是剁馅,就是用刀细剁大白菜或胡萝卜。剁菜时,刀与案板撞击,发出富有韵律感的“嘭嘭”声。人们希望自己家的剁菜声音是全村最响的,也是时间最长的,这样会“长久有余财”。剁菜的时间越长,说明包的饺子越多,象征着日子会过得红红火火。
再说包饺子。年三十的饺子形状也有讲究,比较常见的仍然是弯月形的饺子。这种形状的饺子在包的时候,把面皮对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圆形边缘捏制而成,要捏细捏匀,寓意“捏福”。有的人家把弯月形的饺子两角对拉捏在一起,呈“元宝”形,摆在盖帘上,象征着财富遍地、金银满屋。也有的人家把饺子捏成麦穗形,像一棵棵颗粒饱满的、硕大无比的麦穗,象征着新的一年会五谷丰登。但更多的人家会把饺子包成几种形状,这样做是希望在新的一年中能“财满屋,粮满仓”,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