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心理健康
年关心理症候:给红包时莫攀比 学生最怕问成绩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2-05 14:46:12

  春节将至,当大家都在收拾心情筹备年货、准备过年时,也有不少人对过年产生了忧虑、恐慌的情绪。大龄剩男剩女怕回家被“催婚”;职场新人难逃攀比心理;学生族怕被问及成绩、实习情况;异地结婚的独生子女更是对过年回哪家头疼不已。专家提醒,适度的压力对自己有好处,不妨正视现状,调整态度,用轻松愉快的心情去面对。

  职场新人出游避“攀比”

  刚刚走进职场的年轻人,不仅要经历从“接红包”到“给红包”的转变,而且还有不少人会遭遇长辈的“善意盘问”。

  “过年要给压岁钱,要请工作中照顾自己的领导吃饭,还要孝敬长辈,买礼物送人还人情债,这样一来整年的收入几乎化为泡影了。”这样的抱怨在网上并不少见,一些职场新人总是担心自己能力不够,财力不够,在生活交际方面也不能游刃有余。甚至有一些同时跨入职场的同学,为了躲开过年“大出血”而相约出游,自己逍遥去了。

  专家支招:心理咨询师钟华提醒,无论是长辈还是年轻人都不要把红包的多少看作是否成功的标志。从心安的角度来看,把红包给到家人和小辈就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心意。千万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不要太注重攀比。别人的看法也不要太放在心上,调整心态,看清现实,有多大的能力就办多大的事。

  另外,不要把年关看作是事业的汇报阶段,过年是亲人团聚,子女尽孝,其乐融融的节日。过度夸大事业的重要性,眼里只有追求成功,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在父母眼中子女的开心、健康会是最大的红包。

  走亲戚学生最怕问成绩

  过年对大多数学生是件高兴的事,既可以放假,又可以拿压岁钱。但对另一部分学生族来说,是个“难过”的事。亲戚围坐在一起,免不了要把自己孩子拿出来比较一番,问成绩、问排名,这可苦了成绩中等的孩子。因此有些孩子宁愿放弃诱人的红包,也不愿跟着父母去走亲访友。

  专家支招:著名心理专家、华师大心理工作室资深咨询师陈默认为,学生此时的心理压力非常大,长辈、亲戚这时不该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更不要拿他们作为比较。家长应该学会保护孩子的心理感受,别让亲友给孩子施加压力。在饭桌上主动提及一些轻松的话题,也可缓解孩子紧张的情绪,让他们真正放松一下心情。

  其次,学生面对亲属的“询问”可以一笑带过,或者转移话题,或者简单说“还行”、“不错”之类,不去接别人的话茬。

  过年回哪家?愁坏了小夫妻

  小夫妻在外地结婚,过年时间只够回一家拜年,但是两人谁也不愿自己的父母孤单单地过年。商量不成,就升级为吵架,甚至亮起了婚姻的红灯。

  独身子女过年回婆家还是娘家的困扰是个“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中国人过年讲究个团圆,是入乡随俗在男方家里团圆,还是到女方家拜年?小夫妻究竟谁该退一步?这个问题既要考虑两地的文化差异,父母的感受,也要顾及到夫妻双方的情感。

  专家支招:过年回哪家的问题对小夫妻的婚姻也是一种考验,两个人心平气和地协调、商量、妥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此外,心理咨询师钟华表示,探望父母也不一定要强求在过年,国庆中秋假期完全可以展现子女的孝心。平日里多些问候,多些牵挂,即使过年有一时缺席,想必父母也能理解子女的难处。处理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是不要影响到双方家庭的感情,提前做好沟通,再加上适当的让步会让关系更加牢靠。

  过年期间老人心理落差大

  不少老人有这种感觉:过年了,子女集中在年末回家大展孝心。可是初七一过,呼啦啦孩子们又一下子散了。家里、心里无比冷清。

  平时得到的关爱不够,过年又被过度关爱,难免造成老人的心理落差。老人一方面期待过年的热闹,另一方面又害怕人走茶凉的冷清。想到节后子女上班离开,生活又会恢复简单平静,难免就会出现一些焦虑的情绪。

  专家支招:心理专家表示,亲子关系从小建立,同时要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改变和调整。比如说,孩子上大学了以后要往外冲,要有自己的天地和圈子,这样才是真正的长大。父母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此时应该学会放手让他们去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其实,子女能够生活得好,对老人也是一种孝敬。

  对老人来说,处理亲子关系的心态要慢慢调整,孩子不可能每天陪在身边。老人不妨在平日里多安排一些学习、娱乐活动,从而充实老年生活。身为子女也要多抽空陪伴老人,不只在过年时大展孝心,更要注重平日的孝顺和关爱。

来源: 西宁晚报 作者: 管子薇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