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理财投资
巧用积分卡“鸡肋”变实惠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2-05 11:42:19

  “积分送礼”“持积分卡可享部分商品折扣”“积分折现”……市民只要到商场、超市、药店等购物场所消费购物,销售人员大多会热情地推荐该店的积分卡,如今一人拥有多张积分卡也已是普遍现象。目前许多商家开始兑换2012年的积分,市民一年累积的积分能得到多少实惠?昨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面对五花八门的积分卡,要懂得巧用才能得到实惠。

  积分卡换来礼品不尽如人意

  积分卡,如今已经走入市民生活中,市民在消费购物时都不忘拿出来积分。在积分累积到一定数额时,或会给市民带来一点回报。因此,一提到兑换积分,市民应该都会比较开心,可是有不少市民却发现自己辛辛苦苦积了一年的分,却换不来什么东西。

  日前,张女士到自家附近的某大型超市兑换积分,因为她平时常到这一超市购买蔬菜水果和生活用品等物品,去年积分达到近2000分。在她满心欢喜地拿着积分卡到超市时,兑换回的东西却令她十分郁闷,“我一年多的积分,就只兑了8元钱的代金券。”张女士特别沮丧地说,每次购物她都会特地拿卡,没想到最后只换回几元钱的代金券。

  而赵女士也与张女士有着类似的经历,“消费了一千多元,换来的积分返利就是两包小样,当初办卡还花了十元工本费,想想都觉得亏。”赵女士说道,自从她办了一家化妆品店的会员卡,几乎所有的化妆品都在此购买,但到年底兑换积分时只换来价值三四元的物品。

  不同场所兑换标准也不一样

  又到了一年中兑换积分卡最繁忙的时候,市民五花八门的积分卡返利如何?记者走访了部分商场、药店、化妆店,发现目前南宁不同的购物场所标准是不一样的。

  南城百货新阳店的工作人员介绍,南城百货目前是以积分“直减”现金的形式兑换,满1000分抵10元。在平时购物中,蔬菜类商品5元积1分,家电类3元积1分,超市类商品1元积一分。换个说法,如果消费者平时购买超市类商品满1000元,年末消费时就可凭积分卡减10元。除此之外,屈臣氏等商家也采用“直减”的方式来兑换积分。

  北京华联超市目前是以换抵用券的形式来兑换积分:积分卡内400分换2元代金券,代金券的有效期为1个月,可以用现金券购买超市内的商品。另外,也有将积分兑换成购物卡的,人人乐购物广场的积分卡以兑换购物卡的形式为顾客返利,凡积满1500元,可兑换一张面值15元的购物卡,市民可通过购物卡在商场内直接消费。

  而不少小型的便利店、药店大多以一些生活用品来兑换积分,记者在大学路某便利店看见,窗口的海报上贴着“会员积分送礼”的广告,柜台上摆着洗衣粉、肥皂、牙膏等礼品。

  如何最大限度发挥积分作用

  积分卡办起来容易,大多是商场免费办理的会员卡,也有部分是商家在消费者消费一定金额上才给予办理,因此,想占商家的“便宜”并不容易。那么,市民如何才能拿到更多的实惠?记者采访了部分持卡族,他们提出自己的经验:适当的使用积分卡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积分卡的作用。

  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王女士是一名“拼客”,和同事、朋友组成“拼卡同盟”,盟友们拥有不同商场的积分卡,互相换着用。王女士拥有百货大楼艾格服装店的VIP卡,办理这张VIP卡需要购买满一定数额商品(注:普通VIP卡购物满500元获得,积分卡购物1元积一分,积分可以兑换礼品),当时她跟两名同事一起购物才购满500元达到办卡要求。

  有了这张优惠卡,在艾格购物可享受九折的会员价,且能积分。由于该品牌新上市的服装很少打折,这张卡帮了王女士的大忙。朋友购物能打折,自己也累积了积分。而王小姐也会使用同事、朋友办理的积分卡,抱团消费更给力。

  同样“巧用”积分卡的还有于先生,他办卡时都会选择积分有效期较长、且办卡手续费低的卡,兑分妙招就是一个字:“等”,“反正东西都得买,既然积分不会清零,那就一直积下去,总能换到你想要的商品。”于先生介绍,今年他就是凭着这个秒招,用两年多的积分在五一路三元小区门口的一个便利店换来了一台榨汁机。

  积分兑换商品、购物券被大众所熟识,而用积分兑换机票也渐渐在市民中传开。市民石女士今年便用朋友的航空积分卡兑换了两张去西安旅游的机票。“这积分不起眼,可积累起来真划算。”石女士说,朋友因工作原因常飞来飞去,由于办理了航空积分卡,获得了较高的积分。“累积历程达到一定的里程数,就可以兑现免费机票。”

来源: 南宁晚报 作者: 编辑: 李雯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