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在温州投放的贷款,不良率再创新高!
民间金融发达的温州,由此再次进入聚光灯下。
制造业不景气、老板“跑路”频频……曾经风光无限的“温州奇迹”,如今光景不再。不断上升的银行不良率,显示出了温州民间金融残酷的另一面。
这一变化表面上似乎起因于制造业成本上升、销售不景气,但从上百个“跑路”老板的负债情况看,则大多发端于民间借贷投资数额庞大或相互担保、资金链断裂,而非仅仅为生产经营所困。
让人忧心之处正在于此。当2013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强调,今年必须“重点防范民间融资和非法集资等外部风险向银行体系传染渗透”,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底线时,平安银行在温州恶化的资产质量显然向银行业敲响了这方面的警钟。人们注意到,目前排在平安银行被告席上的企业多达54家,这些案件的背后,大多与民间互保链条断裂,银行回款困难有关。近两个月内,以平安银行温州分支行作为原告的金融纠纷案达40起,平均不到两天开庭一场,密集程度前所未有。平安银行在温州的不良率究竟会恶化到什么程度,外部风险会否向平安银行体内其他地方传染渗透,随着案件审理的推进和审结,或许谜底会很快揭晓。但平安银行何以会陷入如此多的金融纠纷案件,不仅平安银行要反思,其他商业银行也应从中找出自己的影子或吸取其教训。
平安银行在温州遭遇的不良率上升困境,并非个案。作为在温州占据10%左右市场份额的浦发银行,去年全行增加的不良贷款也主要集中在温州。除了平安银行和浦发银行外,另外两家银行———广发银行和建设银行同样在温州有着高企的不良率。三家股份制银行和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看起来它们在温州发生的不良贷款占全行总资产的比例都微不足道,区区不良贷款也不会对全行经营发展产生太大影响,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教训,银行业不应忘记。股份制银行也好,国有商业银行也罢,各家银行的总资产固然庞大,冲销不良贷款的能力也没有问题,但“蚁穴”何以出现在本行,外部的风险会不会通过民间互保链的断裂,向银行体内传染和渗透,却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
商业银行分享过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也习惯了高增长时代的贷款投放思路。
但现在变了,一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言,“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特别是,银行业资产质量反应对经济周期存在一定的时滞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业不仅要面对钢贸贷款风险、平台贷款风险、房地产贷款风险等诸多潜在风险的显性化,更要面对“民间融资和非法集资等外部风险向银行体系传染渗透”的风险。因为这些风险通常都会在经济下行一段时期以后才逐步显现,并且表面上似乎互不关联,其实,一旦发生会快速传染,相互渗透,甚至会同时引爆,进而引发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
银监会对外部风险的提醒并非空穴来风,平安银行温州贷款风险的暴露就是这“冰山一角”。商业银行应当从平安银行温州不良率上升中,引起足够重视,抓紧梳理投放在民间资本高度发达地区的信贷资产状况,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业务领域以及对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企业主逃逸风险的持续监测,提高对风险事项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理的敏感性和有效性,在外部风险向内部风险传染渗透的关键环节构筑“防火墙”,以便未雨绸缪,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