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气象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得主宋英杰谈气象与生活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2-01 15:51:26

  1993年,他作为中国第一位气象预报主持人走上了电视荧屏,2013年,他获得了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最高奖项“金话筒奖”。20年他风雨无阻,他始终坚守用心去传播气象服务节目,让观众“看得清、听得懂,记得住,用得着”,他就是著名电视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

  在1月20日举行的2012年度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颁奖典礼上,宋英杰成为了首位获得“金话筒奖”的气象节目主持人。1月31日下午,宋英杰做客新华网,接受新华网和中国气象网联合访谈,介绍我国天气预报的发展和变化,畅谈气象与百姓生活。

  图为宋英杰(中)与主持人交谈。新华网陈竞超摄

  【访谈回放】【文字实录】【图片】【视频】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新华网和中国气象网的联合访谈,今天我们请到现场的嘉宾大家绝对特别特别熟悉,因为我们经常都会在电视上看到他,而且他一陪伴我们已经有20年的时间了,他就是我们特别喜爱的天气预报主持人宋英杰老师,欢迎您宋老师。

  宋英杰:谢谢,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宋老师,这次获得了“金话筒奖”这么高的奖项,有何感受?

  宋英杰:其实获这个奖比较偶然,也比较意外。可能未必是我该得这个奖,而应该是从事气象和气象服务的人该得这个奖,因为到现在为止电视气象节目已经发展了30多年,理应有一个受到关注和认可的机会。我觉得众多的气象主持人都很优秀,我建议你们应该邀请我的同事裴新华, “裴新华做客新华网”,这标题多和谐啊。

  主持人:您当初最初踏入天气预报主播这个行业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宋英杰:当初我是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员,就是天气专业出身的,只不过被人叫去说你能不能当主持人播播天气?我没有概念,说实话,很懵懂地就去播了。人家说你紧张吗?我不知道紧张啊。然后事后发现这个节目收视率居然那么高,一出镜就有那么多记者开始采访,有点后怕了。

  主持人:收视率高是肯定的,大家每天晚上都会习惯守着七点半那个点,需要了解明天我所在的城市的天气是什么样的。

  宋英杰:对,尤其现在有了微博,你能直面别人的反馈,有的是质询、有的是抱怨。这时候你就发现其实别说做了二十几年,即使做了更长的时间,你依然有很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所以名气和内涵不见得成正比,荣誉和学识不见得能同步。比如前几天做一个节目时,主持人想当然地说,宋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下翻斗式雨量剂的工作原理?我必须很诚恳地说“天啊,这个东西我从来没见过。”甚至很多人在微博上问我这个奇特的云是什么,我却难以辨别,上学时气象观测这门课没学好。所以即使被别人贴上“你是做气象的”标签,但是气象学里面的门类很繁杂、精深,我们只是对自己所做的这块领域比较熟悉,不敢说通晓,还有很多的陌生。你只有对同行、同事所做的工作相对熟悉了才有更足的底气。

  主持人:您觉得天气预报主持人和其他行业的主持人有什么区别?压力是不是更大一些呢?

  宋英杰:咱就不做对比了吧。我只说做自己的这个岗位这件事。气象主持人每天就像游击队员一样,很飘忽地一会儿出现在这个频道,一会儿出现在那个频道。但是有一个原则,我们一定要努力地说真话。当然由于科学的局限,我们想说的真话未必每一句都是准确的,但是我们有自己的坚持,就是让观众“看得清、听得懂,记得住,用得着”。现在科学水平提高了,过去在做节目的过程中我们只能说三段话。第一,在今天的卫星云图上……这是实况,监测的直观结果;第二,今天晚上到明天;第三,明天晚上到后天。这些是48小时之内,对于大风、雨雪、温度变化等常规要素的预测,但凡超过72小时的预报都得审批。因为过犹不及,你的预报和表述的可参考价值没那么高。

  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经常在节目中谈论未来一周怎么样,未来十天怎么样,趋势如何。同时,天气预报的要素更丰富了,预测的表述也更明确了。

  但有时也并不是那么完美,比如今天北京出现冻雨了,我觉得从预报上来讲多少有一点遗憾。因为从专业能力上,我们可以提前几天就判断出冻雨出现的可能性,但在正式的预报中并没有提及。因为在日常城市天气预报的预报格式上,就只有常规的一句话,难以展开。如果北京的天气预报除了说“今天晚上到明天北京有小雪”之外,再加上一句“并且存在出现冻雨的可能性”,就完美多了。

  哪怕在不敢肯定的情况下,把第二种可能性能够表述出来。让预知成为公众生活品质的一部分,他们更从容,我们才会更坦然。

  主持人:其实这也是天气预报的特性,不可能做到时时刻刻跟之后的事实都那么精准和一致。

  宋英杰:我希望预报的一个原则就是“对要对得更精彩、错要错得更无奈”。把预报的能量和智慧都释放出来,毫无保留,挑战科学极限的天花板,让自己承担风险,让别人尽可能安全;而不是留给自己预报最大的安全边际,把别人放在可能危险的境地。这是一个预报思维,当预报能力不能百分之百让人满意的时候,你的公信力就来自于你乐于和善于担当。

  主持人:您的这种想法有没有向您的后辈或者和年轻的同事们来沟通?

  宋英杰:我觉得这种思维应该算是一个共识吧。几十年前的预报格式或者说是预报语言模式相对来说是比较晦涩、死板的。我记得美联储的前主席格林斯潘有一句话是提醒记者的:“如果你认为你理解了我的话,那你就误解了我的话。”很多记者都觉得他说的话像乱码一样。为什么他会把话说得刻意模糊?因为他的话可能关乎整个经济走势的研判。而我们在几十年前,无论是监测还是预测的能力都相对薄弱,不得不理智地把话说得模糊一些,其实那个时候的“模糊”也是和你的预报能力相匹配的。而这种语言格式和传播样态在不断的锤炼还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

  现在有了卫星,任何一个台风从萌生、发展到登陆,整个过程从来没有一次逃脱人监测的眼睛,那为什么不把它说得更清晰一些呢?而不能再沿袭以前预报能力低下的时候那种“模糊”的表述方式。电视,声画同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画面把它指示得更加直观,让大家一看就懂,否则你孤芳自赏的严谨等于没有任何社会生产力。套用一个句式:气象工作是科学,所以需要献身;气象工作是科学,所以需要求真;气象工作是艺术,所以需要创新。

  预测天气,要懂得接通地气,才能聚合人气。

  主持人:在专业的天气预报中时常会涉及到专业术语,对普通公众而言可能比较难理解,在节目当中如何能转化成大家听得懂的大白话?

  宋英杰:我预报的价值观就是,不把预报的中间逻辑思维过程强加给观众,不强行地让别人跟你学气象学的课程。

  经常有老百姓跟我们说:甭废话,就告诉我明天下不下雨、刮不刮风、降不降温。就好比他关注的是最后这盘菜色香味俱全,至于厨房是什么样子的并没有兴趣参观。所以我觉得做一个区隔很重要,一两分钟的天气预报节目,一定要从结果到结果,把结果说得尽可能详细,并且能够提前预判别人的误解可能来自于何处。如果这是五分钟、十分钟的节目,有你稍微从容一点的空间,则可以告诉大家成因、趋势乃至不确定性,让大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也需要这样的节目呢?就是当一个人对你的研判过程相对熟悉、理解一点的时候,误解就减少了。

  还有一些是气象学科的爱好者,他们有一种特别痴迷的兴趣来和我们一起做监测、做预报、做延伸解读。一定要善待他们、尊重他们,不去打压、屏蔽别人的声音。

  他的这份痴迷应该得到尊重。其实你多么需要这样同行者啊!!理解者越来越多,随行者越来越多,误解和隔阂就会越来越少。

  主持人:天气预报的主持人全国有很多,但并非所有都像您一样是学气象出身的,而只是纯粹地播报气象预报。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区别?后者会不会对传达的准确性,包括科普的准确性造成一些偏差呢?

  宋英杰:这两种学业背景的主持人其实不可缺少,殊途同归。我的很多同事不是学天气的,而是学播音主持的,他们出镜前的创作过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幕后的团队,大家共同来讨论天气、把握分寸、诠释结果。而且学这个专业的人有先天的巨大优势:亲和力。尤其早间的节目当中,美女主持的出现具有很强的唤醒功能。因为喜爱,所以信赖,这也是一种生产力啊。

  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他慢慢地也会理解天气。即使他不懂得天气的话,他有一个先天的代言的优势,就是绝大部分的受众也是对天气现象和规律没有那么了解,和他有息息相通的感觉。那么他在讲解的过程中可能也会更敏锐、更细微地去捕捉到别人的疑惑来自于何处。

  比如台湾实行气象服务社会化快十年了,实行证照制度,如果你有这方面的能力,就可以到电视台播天气;如果你老播不准,自然收视率就下降了,不用别人剥夺你,你已然没有脸面了。

  也有一部分学气象资深的预报员“伯伯”,也有一些青春靓丽没有学过气象的“妹妹”,可是从收视率上讲,经常是“伯伯”打不过“妹妹”。只有当天气特别复杂的时候,人们才回归到对预报准确率的完全崇尚上来,那时候“伯伯”的收视率才能提升,才能战胜“妹妹”。经过同行的总结,这种可能通常只在两种情况下出现,一个是台风要来,一个是寒流要来。

  

 [1] [2] 下一页
来源: 未知 作者: 编辑: 李雯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