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娱乐频道 > 明星资讯
春晚“相亲”揭大幕 小九老乐老拜年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2-01 14:23:33

赵本山

  如果没有走上小品的道路,也许如今的赵本山[微博]只是个普通的铁岭农民——或者,他会是个不错的民间艺人,在东北农村,落寞地靠演“把戏”糊口……但如今的赵本山,凭借21次走上央视春晚[微博]积累的人脉和知名度,不仅成为小品传奇,更一步一步地打造了“本山传媒”这一商业帝国。而无论是演小品,还是大力扶植二人转、推出影视作品,本山近30年不变的宗旨,就是向全国观众推广和宣扬东北文化。在很多人眼中,他是宣传东北文化的“中国第一人”。赵本山退出小品舞台,意味着一个小品时代的终结,他在小品所创造的辉煌,将永远存留。

  宣扬黑土文化东北方言火了

  21年春晚小品生涯中,尽管赵本山塑造的角色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本山演绎的始终是东北人,尤其是东北农民的形象。纵观赵本山小品,不同角色身上,展现出各色各样的东北人的性格特点——《相亲》等早期小品中,“老蔫儿”是有点“蔫坏”的东北中年人形象;《牛大叔提干》中,角色的形象是思维一根筋,认死理的东北农民;和宋丹丹[微博]合作的“白云、黑土”系列,本山演绎的是老实巴交、有点“妻管严”的东北农民;“卖拐”系列,赵本山演绎的东北骗子,忽悠起来都带着东北味……而皱皱巴巴的中山装,瘪瘪塌塌的蓝帽子这一典型东北农民装束,更是赵本山多年不变的招牌行头。

  近年,东北文化和广东文化等相继在全国广泛蔓延,但与后者不同的是,东北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关系不大,更主要的就是依靠一批东北艺人在文化领域的推广,这其中,赵本山居功至伟。多年来接受采访时,本山更时常表示,东北农村才是他的根,他深爱东北的黑土地,而宣传东北文化更是他毕生努力的方向。在赵本山小品一年年的“东北攻势”下,“这是鞋拔子脸啊?这是猪腰子脸”“穿着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没病走两步!”等饱含东北文化、东北幽默的台词,已成为全国观众的口头禅,而通过这些小品,东北黑土地和全国观众的距离,正一点点地被拉近。

  演绎励志传奇由农民到小品大师

  从农村孤儿到如今坐拥“本山传媒帝国”,功成名就的艺术大师,赵本山通过一步步的努力,更为观众们演绎了再真实不过,也再传奇不过的励志故事。赵本山幼年丧母,6岁时的本山跟村里的盲人二叔学习底层艺人的绝活。聪明的本山,很快将拉二胡、吹唢呐、抛手绢、唱小曲、二人转等学得精通。1982年,本山因在《摔三弦》中扮演盲人一举成名,红遍东三省。

  1987年,带领中央说唱团到铁岭演出的姜昆,看到本山的表演后非常惊叹,他向央视春晚推荐了本山。但好事多磨,由于当时在全国尚无名气,加上当时的本山毫无“公关意识”,本山几次遭拒,直到1989年国庆晚会,赵本山才正式亮相央视。1990年,赵本山正式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和黄晓娟主演的小品《相亲》顿时俘虏了全国观众。此后的两年,本山再次拿出了不俗的作品。1995年本山复出春晚舞台,从此开始了连续17年的春晚征程,也逐渐创下央视春晚的“赵本山神话”。

  二人转、影视剧带动“本山产业”

  近年的赵本山,早已不仅仅是小品演员的身份,他利用演小品积攒下的人脉和知名度,打造出“本山传媒”这一集影视、二人转、文化、教育等产业于一身的“商业帝国”。对于全产业链的打造,赵本山其实从1993年就已经开始了,但当年他开的公司并没有二人转这项业务,主营业务却是煤炭,他将做煤炭生意赚的钱投入到文化产业中,逐渐地,发现了二人转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表演小品之余,赵本山不断地发掘流落东北民间的二人转人才,并于2001年推出“本山杯二人转大赛”,发掘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本山传媒招牌演员的二人转人才。接着,赵本山成立辽宁民间艺术团,并相继投拍《刘老根》《马大帅》等热播剧,艺术团的成员成为其中的骨干演员。

  2007年,本山传媒集团成立,此后,刘老根大舞台在各地相继开业,集团的业务从电视剧,到投拍电影、经营大舞台,更成立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以培养后备人才。本山曾表示,自己早晚有退出的一天,也由此,近年无论是小品还是影视剧,本山都在推新人的道路上不遗余力。如今,本山已在小品舞台上正式退出,而无论是《乡村爱情》系列、《樱桃》等电视剧,还是刘老根大舞台上,本山弟子已经挑起了大梁。他们优异的表现,正是对赵本山最好的回报。

来源: 沈阳晚报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