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云南多部门发出文明用餐倡议 拒绝“剩”宴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1-30 15:33:03

量力而行

  春节将至,中国式“剩”宴、“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网络热议话题,民间自发的“光盘行动”正在持续发酵。云南省餐饮与美食行业协会、云南省旅游业协会饭店分会近日也发出倡议,呼吁餐饮企业、消费者拒绝“剩”宴,对舌尖上的浪费说“不”。

  记者走访多家酒店发现,中央发出厉行节约的号召之后,公务吃喝之风得到遏制,但“请人吃饭一定要多点菜,不然丢面子”的想法仍是推行节约用餐的大阻碍。

  消费

  多数情况会打包带走

  据有关报道数据显示,全国一年仅餐饮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就高达800万吨和300万吨,这相当于倒掉了两亿人一年的口粮,可养活2.5亿至3亿人。

  接受采访的市民基本认同节约理念,大部分人会选择在餐厅就餐时把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回家。但在认同的基础上,部分市民也表示了“要视情况而定”,市民杨萍女士认为,如果是家人和朋友吃饭,餐后打包没有问题,但如果是商务用餐或者和不熟的人同桌用餐,就不会选择打包,一方面有点不好意思,更重要的是吃饭时大家不使用公筷,对他人身体健康状况又不熟悉。

  对于餐饮浪费问题,不少消费者也有自己的看法。“点菜单里不分大小盘,不注明饭菜数量,导致点菜没数,点菜超量在所难免。”普先生说,“餐馆应该主动提供免费餐盒、打包袋等,方便市民打包。”

  餐企

  要提醒顾客合理点餐

  “我们餐馆一直都要求工作人员,在消费者点多了的时候主动提醒。”在环城西路一家餐馆当前台接待的杨先生说,自愿打包的消费者占2/3,剩下的消费者则会因“放一晚上不好吃”、“没剩多少”、“嫌麻烦”、“不好意思”等原因,拒绝把剩饭菜打包带走。“从餐厅利益出发,当然希望顾客消费越多越好,但还是希望前来就餐的市民适量点餐,餐后尽量打包。”

  “这不止是餐饮企业单方面的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酒店总经理认为,餐饮企业有宣传倡导的义务,但这有个过程,有些消费者的观念已根深蒂固,面子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扭转过来的。

  这位经理坦言,“不少餐饮企业做菜并非按人头来算分量,通常一份菜是按10个人的份来算的,所以两三个人点菜必然会剩下。”尽管有的酒店提出过,可以根据就餐人数来适当调整菜的分量,但又会遇到消费者不满的问题。“这一点我们和外国人观点不同,他们提倡一人一份,而且都要吃完,否则不礼貌。但国内情况刚好相反,不剩下点反而没面子。所以请客者迫于面子,往往几个人三四个菜就够了,却点了一大桌。”

  倡议

  每位消费者身体力行

  “在尊重消费权利的前提下,实行‘点菜引导制’。”“针对公务宴请,应突出当地特色,使用高原特色农副产品,以‘四菜一汤’为主要标准。”在省餐饮行业协会近日向餐饮企业倡议书上,多数内容都是针对餐饮企业自身提出的约束性条件。除了控制单份菜品的数量,减少大份菜品的出品,在采购、初加工、切配、烹制等多个环节合理使用原料,减少浪费外,还提倡向消费者倡导剩余餐食打包的良好习惯,并免费提供打包用具。

  “反对餐桌浪费是一个长期任务,要扭转风气要通过时间,更需要每一个消费者身体力行。”云南省餐饮协会副秘书长蒋彪认为,餐桌炫耀式消费是造成巨大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适量点餐、打包带走,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节约。蒋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个人初步估计,就昆明市8万多家各种餐饮企业来算,平均每天产生的餐厨废弃物估计不下50吨,一些大型餐馆每天起码在100公斤以上。”

  蒋彪表示,应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尚适度消费、鄙视过度消费的良好风气,杜绝“舌尖上的浪费”。“除了倡导建立节俭用餐激励机制,最好还能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来源: 云南网 作者: 欧阳小抒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