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多元构成制衡利益共享提升效率
国企引进民资不能“叶公好龙”(热点聚焦)
继铁路、能源等行业之后,电信业也将打破国企垄断的“玻璃门”,进一步向民间资本开放投资。日前工信部公布了《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标志着民间资本进入电信行业核心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专家认为,国企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引进民资,构建了一个1+1大于2的框架,将“嫁接”国企和民企各自的优势,对企业形成一种天然的制约监督机制,特别是民企成本管理理念的融入,将提升国企的竞争力和内生增长动力,对此,国企应摆正心态,放下身段,掏出一颗心,付出真感情,要防止国企与民资联姻中的“叶公好龙”倾向。
国企弊端制约中国优势
长期以来,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依靠行业垄断的优势,占据着金融、能源、交通、通信等各个关系民生领域的主导地位,在国内基本没有竞争对手,造成了行业内的不公平竞争,抑制了民营资本的发展,客观上造成了“国进民退”的现象。此外,长期缺乏竞争使得国企机构臃肿,行政和事业的规模过大,管理部门太多太细,条块分割严重,习惯按计划、按规章和按上级指示办事,重生产管理,轻市场营销,造成了国企内生增长不足,竞争力下降等问题。
此外,博源基金会理事长秦晓认为,政府对国企的过多主导和干预产生了三大问题:首先,政府的主导必然破坏价格,扭曲价格,扭曲资源配置,管制经济,增加交易费用,官僚主义必然产生;其次,政府主导就产生了培养官商勾结腐败的温床;第三,如此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形成路径依赖和特殊利益集团。
随着国企体制弊端的暴露,引进民营资本,打破国企垄断,创造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国资委主任王勇日前表示,一些国有企业存在重发展轻改革的倾向,对突破改革重点难点问题有畏难情绪,重点领域改革进展相对迟缓。我们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特别是要更多地引入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企业改制重组。
民资加盟为国企引进“活水”
随着去年国务院发布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新36条细则后,越来越多的垄断行业向民资敞开了大门。2012年10月,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和蒙西华中铁路煤运通道的同时开工标志着“铁老大”等垄断领域向民资开放迈出实质性一步。这两个项目被看作垄断领域向民资开放示范项目,投资总计近3000亿元,民资有望“分羹”近467亿元。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国企先行一步,积极引入民间投资参与改制重组和新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成“嫁接”优势,取得丰硕的成果。2003年,陕西省就通过转让秦川汽车公司控股权,成功引入深圳比亚迪股份入陕投资,合资组建的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2009年即实现产值超百亿元,不仅盘活了企业,还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专家认为,民资作为非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作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将是本轮经济稳步增长的关键。引入民资对盘活国企资产、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都能产生积极的效果,不但能解决新项目建设资金,还能兼顾项目的经济性。因此,只有打破铁板一块的产业发展格局,利用民资才能引入“活水”,才能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鲜的血液。
别把民资当成“冤大头”
然而,让民资入局是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工程,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出台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非公36条”,直至2012年各部委在国务院要求下出台相关细则,民资的引进过程前后历时7年,各种障碍和阻力可见一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认为,民间投资近年来一直没有大规模的启动原因,首先是地方政府对于民间投资的认识不足。各级政府引入民间投资的领域主要是民生、军工和其他公共领域,地方政府可能认为,民间资本唯利是图的做法可能对公共利益有损害,也不能像过去对国企那样如臂使指;其次,国有企业有传统的领域,长期经营垄断,对于民间资本进入其领域仍有防范;第三,现在全社会对于民间资本进入的期待过高。
专家表示,民营资本不是冤大头,为避免把引入民资当成行业中的点缀,就必须要在机制、政策,尤其是在观念上都应做出改变,就应该在增加企业资本、决策和监管的社会属性上下工夫,不能笼统地泛泛而谈引进民间资本。
“只有真正维护民间资本的合法权益,才能使鼓励民资的多项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民间资本的需求很明确,一是话语权,不仅要允许民营资本参股,也要允许他们控股或者并购,这样才是比较彻底的改革;二是需要政策的稳定性,需要政策逐步落实后建立起来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