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要健康天天看
当街喝热饮当心瓶子有毒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1-18 11:30:28

  大冷的天,越来越多出门逛街的市民都希望口渴时能在街头喝上一杯热饮。记者在烟台市区街头看到,经过简单加热后的塑料瓶装饮料很受市民欢迎,购买的市民很多。可记者咨询专家后得知,塑料瓶装饮料经过反复加热,容易析出塑化剂,长期饮用将会危害人体健康,增加癌症发病率。

  塑料制品底部藏了不少秘密

  16日上午,记者走访了市区的多家小商铺、便利店发现,不少商家将煮饭的锅、电热锅等搬上了街面,通过小型蜂窝煤炉或电热的方式给锅子加热,锅里就放着各种各样的红茶、绿茶、功能性饮料和矿泉水。

  “现在天冷了,出来逛街口渴了买瓶矿泉水喝都凉得要命。买这种加温的喝着舒服。”在南大街的一食品饮料摊点上,一位正在购买加热矿泉水的市民告诉记者。

  记者来到另一个摊点,购买了一瓶加热的矿泉水。可是,本来应该凹进去的瓶底因为被热水烫过鼓了出来,整个瓶身下部也有点胀。记者用手摸了摸,瓶子还是烫手的。“这水都胀瓶了,还能喝么?”记者向摊主询问。“能喝啊,热的都这样,没事儿。”摊主爽快地告诉记者。

  记者又随机从加热的锅子里拎出几瓶饮料,矿泉水瓶都有胀瓶现象,奶茶和花茶因瓶壁较厚变形不大。随后,记者询问了锅中的饮品多久更换一次,“卖出去了就换啊,天这么冷,凉的热的又是一个价,热的当然更好卖。”摊主告诉记者,冬天加热后的饮品销量较高,一般很快就能售出。

  加热的瓶装饮料被摆在显眼位置。记者于飞摄

  想喝热饮,可在玻璃或陶瓷容器中加热

  记者在一家摊点随机拿了一瓶矿泉水,在瓶底看到了一个三角形围绕着数字“1”的标志,下面还标注着“PET”。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呢?记者联系到了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贺君教授,他告诉记者,这个“PET”指的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这种材料本身没有毒,但是反复加热或高温加热后可能析出塑化剂,长期饮用会对身体有危害。

  贺君进一步解释说,“PET”的耐热温度在60、70摄氏度左右,超出了这个温度范围就易析出塑化剂,如果市民长期饮用含塑化剂的饮品,会危害身体健康。贺君还补充说,反复加热后的饮料,还可能会导致饮料中营养成分的流失,所以市民在选购饮料时,尽量不要选择在塑料瓶中直接加热的饮料。“如果想喝热饮,可以在玻璃或者陶瓷容器中进行加热。”

  另外,贺君教授还介绍说,袋装牛奶不管包装材质如何,直接带包装加热都存在安全隐患。加热牛奶时,最好将牛奶倒出。

  许多饮料瓶、矿泉水瓶的底部都有一个带有箭头的三角形标志,里面标有数字1-7,不同的数字代表不同的材料。

  1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都是用这种材质做成的。这种材料耐热至70℃,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溶出。这种塑料制品用了10个月后,可能释放出致癌物。

  2HDPE(高密度聚乙烯)

  承装清洁用品、沐浴产品的塑料容器,目前超市和商场中使用的塑料袋多是此种材质制成,可耐110℃高温。

  3PVC(聚氯乙烯)

  这种材质的塑料制品易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过程中没有被完全聚合的单分子氯乙烯,二是增塑剂中的有害物。这两种物质在遇到高温和油脂时容易析出,有毒物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容易致癌。

  4LDPE(低密度聚乙烯)

  保鲜膜、塑料膜等都是这种材质。通常,合格的PE保鲜膜在温度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会留下一些人体无法分解的塑料制剂。

  5PP(聚丙烯)

  微波炉餐盒采用这种材质制成,耐130℃高温,这是唯一可以放进微波炉的塑料盒,在小心清洁后可重复使用。

  6PS(聚苯乙烯)

  这是用于制造碗装泡面盒、发泡快餐盒的材质。又耐热又抗寒,但不能放进微波炉中。并且不能用于盛装强酸(如柳橙汁)、强碱性物质。

  7PC及其他类

  PC多用于制造奶瓶、太空杯等。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编辑: 李雯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