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编者按:2012年,首批短期理财型基金上市即遭到市场的疯抢。面对市场上这一诱人的“蛋糕”,越来越多具有前瞻意识的基金公司开始加入到这一阵营,使目前短期理财产品渐成基金公司抢食的“新宠”。而公司发新基拼规模的现象也愈演愈烈。就如中银基金,若剔除联接基金重复、货币与短期理财债券基金之后,该公司资产规模排名立即下滑。今日,中国经济网汇集各大媒体报道,带读者看看短期理财基金背后的真相。
股市屡创新低短期理财基金受青睐
“千元起购、零手续费、封闭运作、滚动投资、高效理财”,短期理财基金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目前市面上的短期理财基金,主要区别在于运作期以及运作模式。据华宝基金研究报告指出,按照运作期看,理财基金共有7类,分别为7天(1周),14天(2周),21天(3周)、28天(4周),30天(月),60天(2月),90天(1季度);按照运作模式看,理财基金的运作模式有两种,分别为有固定赎回日或者天天购的模式。前者是指投资者只能在规定的开放日申购基金,并于每运作期结束后选择是否赎回;而天天购模式是指,投资者可以随时申购基金,满足运作期规定的持有天数后即可选择赎回,大多数基金公司的理财基金多采用该模式。
去年的数据显示,短期理财基金的募集额度少则几十亿元,多则数百亿元,因此短期理财基金对于基金公司规模排名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分析人士看来,大型基金公司集中发行短期理财基金,将基金规模榜的争夺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实际上,决定理财基金收益水平的关键因素主要在于产品的成立时点以及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
业内人士指出,股市屡创新低,投资者风险偏好逐渐下降。在底部尚未探明之际持现观望是较好的选择。而年底资金面相对紧张,货币市场收益率有望走高,短期理财基金迎来了布局良机。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居民储蓄有望借助短期理财基金等低风险产品,追求远超活期存款利率、超越定期存款利率的稳定收益。
赔本赚吆喝新产品成公司拼规模利器
目前,部分实力雄厚的大型基金公司和具备天然股东优势的银行系基金公司在短期理财产品的“圈地运动”中扮演了最大的赢家。据统计,汇添富基金已经发行成立了4只短期理财基金,运作期限分别为14天、28天、30天和60天,上述4只短期理财基金首募规模达到了635.22亿元。同样具备先发优势的华安基金,发行了3只短期理财基金,首募规模达到了318.46亿元。
实际上,短期理财基金虽然受热捧,但在经历了短短5个月的生命周期后却变得黯淡。早在2012年基金三季报显示,华安和汇添富等旗下的8只短期理财基金首募总规模达1216.39亿元,不过到了三季度末仅剩478.97亿元,赎回比例超过六成。
为了冲规模,基金公司为了发行短期理财基金仍是“赔本赚吆喝”。有业内人士透露,基金公司发行一只短期理财基金,广告费、软文费、渠道培训费、活动费等营销费用就需要百万左右,银行再分走50%的管理费,基金公司想要赚钱不容易。而首批产品的火爆销售难掩其平淡的收益,随着发行产品的募集规模接连减少,而且每逢打开就遭遇持有人巨额赎回,短期理财基金或许又成为基金公司的一个创新“鸡肋”。
中银基金规模注水短期理财难扛大旗
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前10大规模基金公司(资产净值)分别为:华夏、易方达、嘉实、南方、博时、广发、工银瑞信、中银、大成、华安。然而,剔除联接基金重复、货币与短期理财债券基金之后的资产规模,中银则是第19名。
据业内人士透露,股东方强大的渠道背景为基金公司发行短期理财基金提供了巨大的优势。然而,靠短期理财基金冲起来的规模却有‘注水’的嫌疑。2012年末,中银基金以1000.77亿元的资产净值,在基金公司规模榜单中排名第8。据媒体报道,中银基金资产规模的暴涨,主要是靠疯狂发行新产品支撑起来的,尤其是短期理财基金产品。
据媒体报道,靠短期理财产品撑起来的资产规模是不可为继的。顾名思义短期理财基金,投资的一个周期很短,固定收益领域投资回报的高低跟久期关系很紧密,期限短很难取得较高的收益率,除非原意付出很高的风险。银行系基金公司具有天生的渠道优势,或许能给基金公司带来快速的规模效应,但若长远发展,依靠短期理财基金拼规模并不是一个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