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没想到,在临死前,人类还能这么温暖地表达自己的态度。”于是在介绍了逝者基本信息后,小林为她认认真真地加上了入殓词,“你微博的文字仍感染着大家,我们会像你说的‘世界还有那么多需要温暖的人,等着别人去温暖’。”
第二个是一位1981年出生的长春网友,在去年2月中旬,他用近乎绝望的语气不断重复着同一条求救信息:“我叫××,我是一个‘80后’。从小到大身体就有小毛病,因为家里困难,今晚又被医院诊断出得了急性肺炎,而且很严重。医生说,再等两天就治不了了,要我明天就住院。但是治疗费得3万元,希望有好心人能帮帮我。此信息绝对是真,着急、着急、着急。跪求。”
最终,他没有筹到3万元,抱憾离世。
小林后来关注到了这位不幸的网友,给他的入殓词是这样写的:“@××,终年25岁,急性肺炎。这是一位在微博上很孤独的网友,他从2月10日凌晨起,绝望地发出十数条微博求助。无奈到去世为止,也只有最高为2的转发量。我点了关注,成了他的第26位粉丝。”
后来,这个微博的风格变了,一点点变得柔和。
因公殉职的22岁消防战士,在漂流中遇难的富翁,风华正茂却遭遇车祸的女模特,罹患癌症的金毛犬饲养员,过劳死的80后“金领”会计师,年仅两岁的赤峰女童小希望……一年半以来,小林用微博文字为形形色色的逝者“入过殓”。
有人好奇他选择“入殓”的标准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没有标准,我是按照关注顺序来的。”
从一开始,小林关注的离世者信息就来自这个账号的粉丝。“有人把自己知道的离世者账号@我,我就根据一套‘鉴定流程’来核实用户是否死亡。”他告诉记者,这套流程与医学无关,全凭对逝者微博信息的浏览,“一个离世者的账号有几个基本特征:首先是他(她)的微博停止了更新,其次是往往会有亲友在其上留言、悼念。如果这些全符合,我就‘关注’这个账号,持续观察半个月以上,如果还是没有更新,有99%的概率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可以宣告死亡。”
“宣告死亡”后,小林会把这位逝者的微博看一遍,从头到尾,再落笔“入殓”。
经常有人问他:“写这个微博有什么意义?能让人学到什么?”这个年轻人的回答是:“我不知道,因为一开始就没抱着这样的目的。”
无论在哪里,死亡都是有尊严的、平等的
因为这个账号,“死亡对你意味着什么”竟成了还没“奔三”的小林最常被问到的问题。
由于目睹过各种死因,“家里有人信佛,但自己不信”的小林,答案带着同龄人少有的冷静:“生命是一种很普通的存在,随时都会被人拿走。对全球60多亿人,一个人的死亡,有时并不是件特别隆重的事情。”
小林告诉记者,在这个账号下,很多“90后”网友接纳“死亡”的程度,有时超乎他的想象。“尤其是‘95后’,他们总能用一些诙谐的语言来调侃和接受死亡,比如有的开始向我‘预定位置’。”他说,也有人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向他虚报死讯。
“但无论在哪里,死亡都应该是有尊严的,即使是在微博——一个娱乐至上的地方。”小林始终记得,一次,一个离世者的微博账号忽然关注了他,他立刻发文说:“哇,这个人也居然关注了我,诡异……”结果,其粉丝数直线下降。“后来得知,这是逝者的朋友在拿该号上线。但这件事后,我想我摸到了一条底线。”
也有逝者的亲友不希望该账号被打扰,要求小林删除“入殓”信息,小林的原则是乖乖照办,“我不想消费死者。”
小林曾为不少名人“入过殓”,比如知名“80后”漫画家熊顿、捐出器官的小希望、知名女演员白静,但小林认为,无论影响力大小,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死亡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在于你知道去世的人多少东西。”
于是,在“逝者如斯夫dead”里,哪怕再不起眼的逝者微博,都先被小林平等地阅读,然后勾勒出一个“只属于他(她)”的样子:
于是人们知道,一个因食物中毒去世的女孩,“1个月前刚过18岁生日,前段时间捡了只受伤的小鸟,还曾幻想过未来的家庭”;一个因癌症去世的50岁妈妈,却能“很潮”,微博用得很熟练,经常转发年轻人会关注的笑话;一个因车祸脑死亡的17岁少女,由于“立志做白衣天使”,最后以护士的形象离开人间,并“托梦给爸妈捐献了遗体”;一个因浮潜而意外丧生的妙龄少女,出事前一晚曾“幸福地听着雨声睡觉”;一个因心脏病去世的男篮运动员,曾“对未来充满了霸气的希望”,“只想好好打篮球,一场场地拿下,吃火锅”,曾对着月亮,拍出过一张美丽的相片。
经常有人问他,你觉得短短100个字,能将一位陌生人的生平描述准确吗?小林的回答是:“肯定不能。”
但这时,多数逝者的亲友不会纠正说“不准、不对”,而会选择在讣告后一起回忆,并谢谢这个账号像日本电影《入殓师》里的男主角小林大悟一样,在最后时刻,“温柔对待”自己在意的人。
有人以为他自称小林,就是取自《入殓师》里的小林大悟之意。他说:“我只记得自己看过这部电影。主角名叫什么真忘了,原来他也有小林二字。小林是我的真姓。”
这个坚持只接受文字采访、不愿透露全名、不愿“出名”的“85后”自称,他有一个习惯:“即使我现在略火了,仍然保持着一个习惯,就是每写完一条微博,都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地在所写的逝者账号下面,回复一次。”
就在几天前,这个账号中被沿用了很久的死神镰刀头像,被《入殓师》里的一幅画面取代。
“之前用的死神头像,早期的语言,包括资料生日无意中写成4月4日(清明),都是为了做成一种独特的创意,引起别人的注意。”小林在新一条微博中写道,“写了三百多条微博,发现能让自己继续下去的,是阅读每个故事的温暖和感动。”
入殓师在天地之间安然地拉着提琴,是他心中“一幅非常好看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