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日开始,杭州乃至浙江都笼罩在雾霾中,能见度低,污染程度高。下沙也未能幸免。到前天晚上6点,杭州市区的10个监测点中,下沙监测点的空气质量仍属重度污染。
据浙江省气象台预测,本月16日、17日伴随着一股较强冷空气入侵,浙中北地区的空气才逐渐流动起来,相当于换空气,浙江才会彻底结束大雾天气。
空气如此糟糕,微博众多博友自嘲“人肉吸尘器”,坊间口罩热销。同时,雾霾天气触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昨天,记者从省中医院下沙院区获悉,该院呼吸内科和儿科病患明显增多,因咳嗽前去就医的孩童多为细菌性感染。
【医院】挂点滴的孩童多为细菌性感染
昨天下午两点,省中医院下沙院区输液室里到处都是人,其中近六成是10岁以下的儿童,孩童因打针哭闹的声音此起彼伏。
闻潮社区的曹女士昨天请了假,抱着五岁的儿子正在医院挂点滴,她说:“上星期六,带儿子去户外公园玩了会儿,回到家就有些咳嗽,医生说是细菌性感染。”
“下雪以后的这半个月,儿科和呼吸科的病人增加了不少,多为细菌性感染。”急诊科输液室护士涂玲飞说,可容纳近200人的输液室爆满是常有的事。
昨天,在呼吸内科门诊坐诊的医生曹羽很忙,半天时间里,由于咳嗽挂号的病人多达40多位。曹医生感慨,平常每天有60人左右来就诊,最近半个多月会增加到80人左右,“这样算下来,至少多了两成。”
连日来的阴霾天气,有没有可能导致呼吸道疾病高发?“有这个原因。”曹羽医生说,主要是因为雾霾天气细菌和过敏原有害物质增加,加大了感染的几率,并且,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有较强的吸附性,加上上呼吸道的过滤作用有限,有害物质会沉积在上、下呼吸道个肺泡中。
近段时间,曹医生经手的病人中,疾病主要是肺炎和哮喘,具体病症也很典型,肺炎患者一般表现为胸痛、咳嗽,严重的还会出现发烧症状。哮喘患者则表现为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
【预防】勤换衣物、勤洗口鼻,多吃梨保养肺
雾霾对人体有不少伤害,严重时会诱发鼻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癌,还有可能导致抑郁症。
平时,普通市民能采取哪些简单易操作的措施,做好预防工作?昨天,曹羽医生提了几点建议,市民不妨试试,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雾霾天气不宜多开窗户,尽量减少室内空气污染,但早上9点到10点雾霾散去可以适当开窗通风。
饮食清淡,多喝水。建议适量多吃梨、木耳等具有润肺功效的食物,保养自己的肺。
应尽量避免外出,也不宜在户外运动。最好等太阳出来,雾霾减轻后再出行;外出应戴口罩,并尽量减少户外停留时间。注意口罩卫生,定期清洗;若是一次性口罩不可以重复使用。没有口罩也可以用围巾防护与空气隔离。
外出归来勤换衣物、勤洗口鼻。雾霾天气的有害物质和粉尘较多,容易附着在衣物上,所以在外出归来时,最好将外衣换下,注意清洗。回到家后一定要及时洗脸、洗手、漱口,进行鼻腔清洗,可用棉签蘸点自来水或生理盐水清洗鼻腔。如有异物,需及时用棉签清洗取出。同时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
【科普】是雾还是霾,要看相对湿度
雾霾,到底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呢?有时候,气象部门说雾少了,为什么人们却感觉不到,还是觉得“雾蒙蒙”的呢?
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这种解释较为生涩,雾还有一种充满诗意的形象解读:“云是飘在天上的雾,雾是落在地上的云。”
那么,霾又是什么呢?“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这是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霾”的定义。
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给出了更为技术性的判识条件:“当能见度小于10公里,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
所以,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低于80%的则为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