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节能灯别随便扔:一只含5毫克汞 或污染50吨地表水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1-12 10:20:35

 

  拥有先进设备的处置公司“吃不饱”

  “如果居民想将自己家废弃不用的节能灯送到正规的处置单位安全处置,目前没有任何法律法规有这方面的指导和规定,也没有任何激励方式鼓励居民、社区这样做。”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理事、美国乔治城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暨分子生物学博士张弘说。

  在一些社区,节能灯回收遭遇了与早些年收集废旧电池类似的尴尬。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红菱社区负责人谢瑛明介绍,因为了解到废弃节能灯随意丢弃会造成环境污染,有些居民把家里的灯送到社区。他们已存有近200只废弃节能灯,但大家不知道该送往哪里。

  “没有听说可以回收的地方,办事处没有,区上没有,好像整个昆明市都没有。”谢瑛明说。

  居民、社区不知道手中的废弃节能灯何去何从,设备先进的节能灯处置公司却“吃不饱”。

  目前,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有数家专门的企业或机构在开展节能灯等含汞光源的回收。北京市环保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4家有资质处置废弃节能灯的公司之一。工作人员宋鑫介绍,公司处置的废弃节能灯,来源于政府绿色照明工程、灯管制造企业的不良品、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其中政府绿色照明工程约占60%,生产企业的不良品大概占20%,几乎没有来自居民社区或垃圾回收处置单位的。

  这家公司的先进处理设备是从瑞典进口的,在密闭、负压条件下把废弃节能灯“吃干榨净”,得到碎玻璃、铜、荧光粉、汞等副产品。这套设备一年处置能力达500吨,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从绿色照明工程回收回来的灯管,政府会提供每支灯管1元钱的处置费。但从其他零散渠道收来的灯管,公司只能贴钱处理。”宋鑫说,环保岛科技公司曾和北京地球村合作,免费处理搜集来的节能灯,但是长期贴钱处理让企业难以承受。

  应该完善节能灯回收的政策法规

  目前,我国通过财政补贴方式累计推广的节能灯已达5亿只以上。随着白炽灯逐步淘汰,今后节能灯的使用量将大幅增加。节能灯中含有的汞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威胁,家庭产生的废弃节能灯如何有效回收处理,成为一些环保组织和专家关注的问题。

  前不久,工信部组织编制的《中国逐步降低荧光灯含汞量路线图》(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示。在张弘看来,这对关心环保的人是一个难得的好消息。

  《路线图》提出,围绕荧光灯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低汞化目标,以减汞技术创新为基础,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与推广应用先进低汞技术相结合,加强政策标准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分阶段逐步降低荧光灯产品含汞量。预期到2014年,通过淘汰液汞工艺,全行业生产过程中汞排放量比2010年减少约20吨。到2015年,单只荧光灯产品平均含汞量比2010年减少约80%,一半以上的荧光灯含汞量低于1毫克。行业年用汞总量从2010年的约60吨下降至10吨左右。

  淘汰高含汞量荧光灯、选用低汞荧光灯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荧光灯市场绿色消费环境正在形成。“未来节能灯中的汞含量会越来越低。”张弘对此非常高兴。

  他说,现阶段居民应注意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如不要频繁开灯关灯等,以延长灯管使用寿命,减少灯管报废量,减少目前节能灯中的汞集中进入环境的机会。此外,最好把废旧节能灯妥善保存,放入可回收垃圾箱或节能灯回收箱,不要扔进普通垃圾箱。

  “虽然近一两年灯管回收量有所增加,可是与人们丢弃的灯管量相比,回收的灯管数量是很少的。”宋鑫认为,完善节能灯回收政策法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其次应实行生产者责任制,要求制造企业履行回收责任。此外,可以考虑建立节能灯回收专项基金,对回收资金有困难的个人和单位予以帮助,保障含汞光源回收处置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