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曝光投诉台
肯德基8年连曝4次食品安全事件 道歉被指避重就轻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1-11 14:59:37

  从去年11月下旬爆出的“速生鸡”到12月18日爆出的问题鸡,时间已过去不止一个月,中国百胜CEO的道歉信才慢腾腾到来。对于这份迟来的道歉,不少消费者并不认可。其实,肯德基需要做的事情,绝不只道歉那么简单。

  迟来的道歉被指避重就轻

  在“速生鸡”事件中,肯德基的反应是先辩解再“道歉式推责”,最后才是道歉。

  央视曝光后,北京肯德基称,有多道“关卡”以确保食品安全,但对于“鸡肉原料来自于哪里,确保食品安全的措施是否被彻底执行”等问题,北京肯德基方面不便回答,由总部统一回应。

  在这份信誓旦旦的食品安全保证广受质疑后,2012年12月28日,肯德基母公司百胜终于给出了第一个“道歉”。这份挂在肯德基官方网站上的《关于近日公众关切的相关问题的说明》称,百胜曾发现供应商六和集团有几个批次样品药残超标,但“鉴于目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规定要求企业向政府呈报自检结果和向社会披露自检结果,因此百胜没有‘瞒报’的意图”。百胜在说明中称,2012年12月19日百胜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受采访时的不妥当言论引发了社会误解,百胜在此澄清并诚挚道歉。

  这份道歉被称为“卸责式”道歉,因为这份“道歉”指向的是自己的“表述不当”,而不是自己的食品存在安全问题。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济南分所律师王爱武指出,按照《食品召回管理规定》,食品生产者应当向所在地的省级或市级质监部门及时报告所有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信息,不得隐瞒或虚报其生产的食品危害人体健康的事实。肯德基说“中国没有相关规定要求”不符合事实。

  1月10日,百胜再一次公开致歉。但详看这份道歉信,依旧没有就食品安全问题致歉。有市民认为,避重就轻的道歉其实就是一种傲慢。洋品牌傲慢地道歉,其实并不少见。

  道歉过后,错误接着犯

  就食品安全问题而言,这已不是肯德基第一次道歉了。

  2005年3月,肯德基深陷“苏丹红”事件。百胜表示,肯德基的新奥尔良烤翅和烤鸡腿堡调料含有苏丹红一号成分,立即停售产品并销毁所有剩余调料,向公众道歉。那一次,百胜先于国家质检机构发布消息并道歉。

  2011年7月,肯德基又陷入“豆浆门”事件。肯德基承认用豆浆粉冲豆浆,每杯成本仅0.7元,却卖出5.5元-6.5元的高价。肯德基于当年8月13日深夜在其官网致歉,并表示将在全国所有餐厅公告栏内明确告知豆浆的冲泡工艺。但这种赤裸裸的欺骗,让“苏丹红”事件中宽容的消费者凉了心。

  “豆浆门”事件尚未尘埃落定,“老油门”事件又起。2011年8月,肯德基被爆用于炸鸡的油4天才彻底更换一次,高峰时,按照规定应该炸7分钟的鸡翅不到4分钟就被捞出来。

  2012年10月,汉堡细菌超标事件再次把肯德基推到食品安全的考验前。湖南长沙市第三季度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情况报告公布,长沙肯德基阿波罗店的香辣鸡腿堡大肠菌群超标近7倍。

  肯德基的道歉似乎太多了。有网友直言:“如果道歉有用,要警察干吗?”“肯德基只管道歉,对自己的惩罚太轻。”

  业内人士认为,无论中国的法律法规是否有漏洞,肯德基作为一家知名国际品牌,应该将把控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作为己任。犯一次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接二连三犯类似的错误。

  号准了中国人心理,道歉不耽误数钱

  肯德基屡屡以身犯险,然后道歉,接着无所畏惧地急速扩张。从1987年11月12日,中国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前门开业,到目前为止已拥有4000多家店。肯德基为何能边犯错边数钱,数到手软?

  国人对于洋品牌的好印象“功不可没”。就拿这次“速生鸡”事件来说,众多的国外分析师认为:对肯德基的影响是短暂的,不会伤其元气。

  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公司分析师拉里·米勒说,我们认为销售走弱局面会再持续一个月,即与以往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的情形相似。“百胜全球餐饮集团拥有应对此类问题的经验。”

  不少济南市民坦言,选择肯德基是信任其食品安全。“肯德基更卫生、健康、安全”是上世纪国人普遍的认识,无论管理体制还是食物材料,国人深信西方来的这个洋快餐品牌更规范、有保障。

  25年过去了,肯德基的店扩展到4000多家。口味更加适合中国人,上门服务速度更快,但食品安全却屡出问题,中国人对洋快餐品牌的高度信任开始瓦解。

  业内人士认为,我们不能让并不安全的洋快餐控制了中国下一代的口味,更不能培养出洋快餐在中国犯了错还能淡定推脱责任的做派。在中国整体食品质量环境和监管体系不健全的大环境下,违规企业的违法成本较低,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维权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原标题:慢腾腾地道歉其实就是傲慢)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记者 刘红杰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