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2012中国家庭幸福感调查结果发布
“家人健康”是幸福第一要素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1-11 08:51:01

  制图:宋嵩

   【核心阅读】

  调查显示,影响中国家庭幸福感的因素,按相对作用大小依次为:家人健康、夫妻和谐、有自己的住房、子女成才和心态好。

  调查表明,家庭幸福感较高的人群特征为:

  老年、女性、初婚、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家庭和邻里关系良好者。

  “2012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结果在京发布。结果显示,现代人的幸福之源在于家庭,影响中国家庭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按相对作用大小依次为:家人健康、夫妻和谐、有自己的住房、子女成才和心态好。

  家庭幸福感较高的人群特征为“老年、女性、初婚、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家庭和邻里关系良好”。

  该调查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等单位举办,700多名调查员历时7个月,走访了北京、浙江等7个省(市)的123个村和社区,采用直接入户方式进行现场调查。

   农村家庭幸福感

   略高于城镇

  调查发现,农村居民感觉幸福的家庭比例略高于城镇。在农村,婚龄越长家庭越幸福;在城市,婚龄越短幸福感越高。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认为,这折射出城市生活更大的压力。城市的生活环境、工作压力、子女的教育压力等均大于农村。更多的情感诱惑,也使传统意义上的“七年之痒”变为“三年之痒”,甚至更短。

  夫妻关系也是影响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初婚人群最感幸福,离婚者的家庭幸福感最低。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性医学科主治医师杨大中说,结婚除了可以满足夫妻双方的性需求,还可以为彼此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慰藉,进行情感与经济的支持,缓解生活压力。夫妻双方身心健康程度、结婚年限、性生活质量、日常互动频率都对家庭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调查显示,家庭幸福感随年龄递增,年龄越大,家庭幸福感越高,40后的家庭幸福感最高,90后的家庭幸福感最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杜鹏分析认为,这与年纪越大,对家庭投入越多,从中得到的满足越高有关,也与80后、90后群体面临就业、购房等巨大压力,及其对于“婚姻”带来的角色转变还在适应、磨合阶段等有关。

   与父母临近但不同住

   幸福感高

  调查表明,受访者住房状况“很好”的家庭幸福感高。对居住小区评价越高,家庭越幸福。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住房条件和社区环境,与家庭幸福感亦有着正向相关的关系。能否拥有满意的自有住房,仍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家庭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调查显示,“与父母临近但不同住”的家庭幸福感最高。

  王广州认为,随着中国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与子女普遍希望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但新时代的“家距离”又不能过远。

  “与父母临近但不同住”的选择则能够兼顾解决独立生活空间与享受亲情温暖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分开居住也有利于缓解因生活方式不同而引发的“婆媳关系”、“翁婿关系”紧张。

   农民工群体家庭

   幸福感最低

  数据显示,事业单位、外企人员、离退休人员的家庭幸福感较高;而农民工、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空巢家庭等群体家庭幸福感普遍偏低,应给予更多关注。

  与其他职业相比,农民工群体的家庭幸福感最低,低于农业劳动者,甚至低于城镇中的失业和无业家庭。其在打工地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分别是日常开支高(51.95%)和父母不在身边(25%)。

  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幸福感也不容乐观。样本中共有农村“留守妇女”471人,占农村本地已婚妇女的30.13%。其家庭幸福感显著低于农村本地已婚妇女的相应水平。

  父母均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和父母仅一方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的家庭幸福感,均显著低于儿童的平均家庭幸福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闵乐夫指出,“完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亲子沟通很重要”。

  “空巢家庭”幸福感显著低于“非空巢家庭”。城市“空巢家庭”幸福感低于农村“空巢家庭”。

  与邻居的关系越好,家庭越幸福。而且,与邻居交往越全面和越深入,家庭幸福感越高。王广州认为,家庭的幸福感不仅是个人自身的幸福感,更涉及一个社区内“家与家”之间的关系。增进邻里交流,改善邻里关系,对于减缓压力、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幸福感的体验有着深刻影响。

   特殊群体

   需要重点关注

  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任张汉湘表示,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中国城乡居民家庭幸福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提升家庭幸福感的主要途径的政策措施。

  专家认为,要逐步提高城乡家庭的收入水平和居住条件,消灭“零就业”家庭,着力提高家庭服务能力,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特色服务。

  同时,要加强家庭发展观念的倡导,注重家庭人口文化的培育和普及。

  此外还要重点关注特殊群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探索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特殊家庭的扶持力度。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李晓宏 李丹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